金秋时节,走在枞桐路义津段的绿色长廊间,顿觉视野开阔,神清气爽。与半年前相比,这段道路两旁的荆棘杂草不见了,行道树被修剪一新且高度相同。当地镇村干部告诉笔者,现在从桐城那边行车过来的司机都夸赞:车行义津段,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这一切变化,得益于义津镇党委政府高起点、高强度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义津镇自2011年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5个示范点的建设任务,其中3个点获县村庄整治一等奖,2个点获二等奖。今年6月4日,省委书记张宝顺来到义津镇义津村王余庄,实地察看美好乡村建设情况。当他了解到这个示范点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持了村庄风貌和地域特色后,十分赞许。目前,义津镇已形成“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好建设工作机制,其经验和做法,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肯定,并被称之为“枞阳版的美好乡村”。
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彰显个性特色
义津镇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村庄建设为基础,结合集镇建设、社区建设和枞桐公路沿线整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有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因村而异,分类指导,注重个性美。同时致力于环境、产业和人文相互融合,一二三产业有机连接,集镇与村庄有效联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全面发展。
该镇朱公村将美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积聚辐射效应。在朱公工业功能区,有鸿鑫服饰、家国牧业、顺兴大米等多家知名企业。
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嘉庆十五年,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于义津镇朱公村的姚师山。1986年7月,姚鼐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了一批又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前往探访。该镇依托历史人文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力推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把历史人文品牌转化为地方经济品牌。
该镇高升高庄中心村发挥住户集中的优势,创建巾帼创业园,同时依托祥盛建材公司、松林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产业,吸纳大批农民就近就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项目推动,产业支撑——积蓄发展后劲
义津镇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以促项目落实调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项目实施效果来检验镇村干部的工作成效。近年来,该镇先后争取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绿色长廊、巾帼创业园、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沼气、改水改厕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借助这些项目,该镇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美好乡村建设不是短期行为,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项目资金和财政补贴,群众的投资投劳也很有限,因此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产业支撑成为关键。在朱公村梅庄中心村规划范围内,已形成朱公工业功能区,多家企业先后落户。仅鸿鑫服饰公司,今年即可为朱公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提供200多村民就业。位于高升村高庄中心村的祥盛建材公司今年可为该村带来2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
突出主体,强化管护——建立长效机制
美好乡村建设“重在三分建、美在七分管”。义津镇出台并完善了一整套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从环境卫生管护、农民素质提升、文明新风培育、乡村文化繁荣、结对共建和工作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坚持建管并重,重点整治农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排乱泼等现象,落实管护资金和队伍,保证每个中心村都有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一条可靠的筹资渠道、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个有效的奖惩措施,确保美好乡村“美在经常”。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转运站,镇市容环卫管理所把沿线主要道路和建成的村庄纳入保洁和清运范围。庄内聘请一名保洁员,日常养护。购置200个小垃圾桶,发放到农户,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户集、镇收、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机制。二是加大农户庭院治理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通过开展清洁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对整改积极、验收达标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加以激励,激发广大农民主动投身到美好乡村建设之中。 朱文格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