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老洲镇源潭村,脚下是青灰色的水泥路,显然是刚刚铺浇的,一马平川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一望无际,在秋阳下铺金流翠,仿佛在对你诉说着收获的故事。“今年旱情比较严重,我种的5亩庄稼没受到干旱的影响,这都得益于水利兴修的结果。”源潭村村民吴春耕不无感慨地说。
源潭村位于老洲镇西部,交通比较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12年5月,县财政局老洲分局财务工作人员章爱国被组织部选派到源潭村担任党支部的第一书记。该村与汤沟镇相邻,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以经商或者外出打工。该村基本农作物以棉花、玉米为主,村级经济比较薄弱,历史负债72万元,是老洲镇唯一租用老百姓民房办公的村。
为了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章爱国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加沟通。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村干部学习交流。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民情。入村初始,即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摸清村情民意,弄清源潭村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村的实际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了符合源潭村村情的发展规划,着力改善源潭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
源潭村是典型的圩区,南与汤沟镇一衣带水,之前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散落在圩区23个村民组之间过去基本都是土路,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种田没什么效益,造成村民抛荒现象严重。上任伊始,章爱国认为,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改善村容村貌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他和“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争取到县农委农田改造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投入140万元将荒田荒滩进行模块化、标准化整治,清理沟渠,引汤沟河水入圩,实解决村民生产用水问题,并多方筹集资金对堵门抗旱站彻底维修改造。该站的修建不仅解决该村1500多名群众生产用水问题,还解决了鸭河、姚岗、桃源等周边村民生产用水问题。因维修了堵门抗旱站和清淤了沟渠,在今年夏季干旱期间,沟渠始终能保持1.5米深的水位,使圩区农田实行旱涝保收。结合农田改造解决群众出行问题,该村投入资金修建了两条“井”字型6公里长的水泥路和20公里环村庄砂石路,使该村所有的村庄道路相连;改造后的标准化农田,立即成了种田大户的“香饽饽”,土地承包金由之前每亩50元一举跃升到现在的500元每亩,村民们直接收取田租增加家庭收入。
该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要求,完善议事决策程序,坚持做到村里的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今年该村在新建村党员活动中心工程承包过程中,集体研究制定了中心承包方案,并采取张贴公告的办法进行公开招标,邀请镇纪委全程参与监督,消除了村民的疑虑,顺利完成了工程发包工作,目前该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为解决该村300多户群众用电问题,从去年起,该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90多万元,村自筹资金18万元,进行电路改造,安装了2台变压器,彻底解决了该村部分村民一到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就停电问题。该村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中,有线电视入户率72%,自来水入户率87%,信息化、数字化正在建设中,今年5月,该村顺利通过了市级生态示范村验收。 徐连祥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