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实现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会宫村紧紧围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主线,以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科技引领为重点,抓典型,推模式,创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
11月26日上午,笔者随会宫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组对会宫村大棚蔬菜基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接从会宫街道通向会宫村大棚蔬菜基地,放眼望去是一片白茫茫的钢构大棚,这让视察组一行既感到非常新鲜,又大开眼界。
据会宫村村委会主任朱锦明介绍,会宫村地处会宫集镇,镇内常住人口近5万人之多,年蔬菜消耗量在4000万公斤以上,而目前,农户自种各类蔬菜仅100多亩,蔬菜供应的缺口量较大。特别是在冬春季节蔬菜供应淡季,大部分蔬菜靠外调供应。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会宫村因地制宜,利用会宫大畈独特的土壤条件,计划在东升组建设400亩大棚蔬菜基地。基地建设由会宫村集体投资,分三期,一期占地50亩,投资80万元,基础设施已建成。二期拟建150亩,三期拟建200亩。
为统一村两委干部思想,会宫村先后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村民组长赴山东寿光和安徽科技学院参观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为切实解决基地经营问题,会宫村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通过组建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吸收本村蔬菜种植能手为会员,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同时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将县扶贫互助资金优先借给承包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户,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委委员王自发是一个种了十几年商品蔬菜的“老把式”,如今又第一个要求承包蔬菜大棚,从播种、育苗、栽植、施肥、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都积累了好多经验,他说:“把蔬菜搬到大棚里种,不仅能抵御自然灾害,经济效益也蛮好。”。
科技和管理是制约大棚蔬菜基地发展的瓶颈。会宫村通过邀请安徽科技学院专家现场指导和培训,切实帮助农户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同时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当视察组走进大棚时,水箱和排风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左边的水箱有调解大棚内温度的作用,而右边的排气扇可以辅助调解,棚顶还有电动遮阳网,可以根据蔬菜对温度需求来控制阳光的照射时间。视察组的同志不禁感叹道“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先进的大棚蔬菜基地”。
会宫村通过推广种植新兴大棚蔬菜的现身说法,大力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广大农户用科技种田,切实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农
稿件来源: 枞阳在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