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走上水泥路、生活用上自来水、做饭用上沼气炉、老人享受到新农保……近年来,长沙乡党委政府一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先百姓之忧而忧,心系民生,情牵百姓,让江洲百姓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据统计,全乡2011年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28.77万元,2012年达380.42万元,2013年高达492.75万元,涉及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沙乡牢牢地编织起覆盖全洲的民生保障网,把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千家万户,诠释出和谐新长沙的深刻内涵。
齐抓共管:每个项目落实到人
民生工程是民之本、民之福、民之愿。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摆上位置,设立民生办公室,成立领导小组。今年初,根据县政府印发的《2013年民生工程工作要点》,对一年来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整体部署,列出了工作时间表和执行“路线图”,明确各项任务的主管领导、牵头部门、落实单位和责任人员,做到了总体目标明确、各项任务专人负责、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年中建立了民生工程联系点制度,乡党政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定点联系到每个项目。同时逐步建立了包括目标责任制、乡领导干部包干民生工程推进工作机制、民生工程协调机制、检查通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为加快推进全乡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对症下药:群众告别“水土不服”
“四面环水,交通不便;隔江断水,信息不畅;砂质土地,取水困难;儿女外出,老无所依……”一系列的“疑难杂症”一直困扰着全洲百姓,造成江洲人民“水土不服”。为解决百姓困扰,该乡党委政府直面难题,下猛药,出实招,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路、水、电等问题,通过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
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水难”,面对群众经济基础越来越好、私家车越来越多的情况,2008年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投入近80万元建立了木排汽渡,解决了“有车一族”的回家难问题。公路建设方面,2010年—2013年三年里,该乡争取了近24公里的道路建设项目,2012年,木排村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修筑水泥路4.2公里。目前通组公路覆盖率超过90%,乡内环洲公路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长沙洲虽说四面环水,水源丰富,但如何让百姓既能方便用水又能喝上安全水,需要很大投入的。为解决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凝聚人心,投入近百万元,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了建设自来水管网的热潮,建起一座日供水量上千吨的自来水厂,解决了全洲近7000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目前,该乡正积极申请人饮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水质。
社会保障:让困难群体直接受益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升级,缓解了看病贵、养老难等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惠及百姓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就是从根本上关注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有助于促进长沙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截止11月份,该乡2013年新农合参合任务提前完成,农民参合数为6368人,新农合救助达5024人次,救助金额高达194万元;大病救助金额为8.3万元,受益人群达66人次;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人数为3129人,投保金额达38.9万元,其中1055名农村群众已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农村养老保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同时,今年新增加老龄补贴也全部发放到位,其中80岁以上(含80岁)132人,补助金额3.96万元,100岁以上老人1人,补助金额为3600元。
农村低保、五保群众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全部兑付到位,共发放低保补贴资金79.3万元,比2012年低保补贴资金增加61.7%。共五保资金发放8.6万元。(章海涛)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