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教师要反躬自问:今天,你读了吗?或今天,你写了吗?以此自我促进专业成长。这对于我身边的方德佺老师来说,早已没有必要了。因为哪天要是读和写什么都没做的话,他就觉得不习惯,甚至睡觉都不踏实。
方德佺老师的研究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这从他的两篇叙事文章《“种子的力”最大吗》《“干城”的教育》中可以看出他立志于此的一些端倪。1982年师范毕业走上讲台,一位资深的老教师用“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最大”考方老师;他的回答本应是正确的,但被否认了,原来问题来自课文《种子的力》,课文中有个固定的答案。两年后方老师又遇到一位名叫“干城”的学生,在用“干”组词时就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干城”,而一般人的名字是不宜用来组成词语的,方老师自然给打了个“×”;但学生却拿着《新华字典》上的注释让他改判了。这些事使方老师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一点也不小,他下决心一边参加自学考试提高知识水平,一边开始钻研教材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就这样双管齐下,他一步一步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条路。
在那应试教育的大气候影响下最吃香的是分数,在农村小学研究语文教学只能当做个人爱好的,可方德佺老师看准了就要走到底。那些年参加自学考试的小学教师纷纷把拿到大专文凭当跳板去了中学。方德佺老师是因一时政策规定去了中学,但他只呆了一年又回到了小学,不为别的,他说:“我志不在此!”1997年,因为普九资料建档他调到镇教委任专职资料员,四年后他主动提出回小学教语文。对此,许多人不理解:人往高处走,可他偏往低处行。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自己是在“文革”中读小学、初中的,所学极为有限,在专业发展上如果好高骛远、朝三暮四,肯定一事无成;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专注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也许可能获得一些突破。
懂得自己的人才有最好的发展。方德佺老师认定自己是扎根课堂、扎根小学语文的料,才那么义无反顾地不断回归。经过不懈努力,他在小学语文教研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1年成为安庆市第二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这在全县农村小学他是第一人;2013年他被聘为《小学语文教学》首批签约作者,仅在这家很权威的语文专业杂志上,2010年以来他就发表了十多篇稿子。他曾信心十足地说:“我要用稿子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杂志都拿下来!”现在他的这个愿望基本实现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方德佺老师深知早些年孤军奋斗的苦楚,所以他要尽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有志于此的教师,帮助他们早日踏上正途。他创建了“浮山小语QQ群”,以此为平台与周围的同行进行交流、对话、切磋。对于年轻教师教学或教研中的问题,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QQ留言,他都会当成自己的问题及时去全力处置。有一天晚上,方老师正在按编辑要求修改自己的一篇稿子,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的王芳老师传过来一篇文章,请他帮忙修改急用。他立即丢下自己的稿子,投入到王老师的稿子中,经过认真阅读、仔细核对和深入思考,他给王老师的稿子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把稿子发还王老师时,已是深夜十一点了。方老师对教研上的事,就这样有求必应,他常常说:“母亲一直教导我:别人求你办事,心里要起多大念头才来的!所以能帮的一定要帮!”正是在方老师的带动下,我们浮山镇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他无私的帮助,更让许多年轻教师不仅课上得有特色,文章也纷纷见诸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这已经成为浮山镇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张名片。
安庆市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特级教师何成法评价方德佺老师是“教研志愿兵”,方老师自己则坚持做一位教研志愿者。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方老师是一个有情结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情结是一种对专业的执着追求,而情怀是心灵的溪水,孕育在生命的岩缝里。 方俊夫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