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枞阳镇戚矶村彭庄中心村采访,我们沿着横贯中心村的宽阔水泥路前行,道路两侧的文化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画卷,令人目不暇接;两公里多长的文化墙和错落有致的别墅均被掩映在绿色之中,景色美不胜收。陪同采访的左新颜委员介绍说,该中心村以新建的村民公共服务中心所在的陈家庄建设为核心,将小学所在的位置作为新的发展点,构建一个配套设施完善、居住宜人的江淮乡村,规划结构采用“一核一点”的模式,以核心带动乡村发展。
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2013年该中心村被定为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共涉及8个村民组,243户,850人。按照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戚矶村以8个村民组为示范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对示范点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建设了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计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总面积1216平方米。改建危房46幢,面积2760平方米;拆建围墙1165平方米,猪圈、厕所4460平方米,附属房2759平方米,对10053平方米赤膊房和99287平方米的外墙进行涂料刷白;新建水泥路1300米,砂石路5000米,道路护砌2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整治水沟3230米,治理水塘4口;新建“三格式”公共厕所4个,面积110平方米,新建垃圾屋3座,面积55平方米;新建景观场3处,面积2700平方米,停车场3处,面积420平方米;新建农贸市场150平方米。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逐步实现村庄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厨房清洁化、猪圈厕所标准化,昔日“畜禽拦路、炊烟袅袅”的旧景不复存在。新建农民休闲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村民们逐渐抛弃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真正过上“走水泥路、喝干净水、烧沼气灶、上卫生厕、用节能灯”的新生活。
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培育和发展,戚矶村城郊型特色农业渐成气候,迈上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体的同时,引进5家有一定实力的农业企业,规模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引进的鹏程园林公司种植桂花、樟树以及名贵苗木7万多株,并实行“林鸭”互作发展循环经济;引进的盆景花卉明年将迎来全面收获期,已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增收,近年来,每年以16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
生态旅游业正在崛起。戚矶村地处风景秀丽的幕旗山脚下,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地区又属沿江平原区。为保护好山水资源,戚矶村秉持生态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融合自然,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毁古建筑,切实做好依山傍水文章,大力建设“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了农村田园风光和自然风貌。为加强对生态农业保护,成立了由村委会主任为队长,各村民组长以及部分党员为骨干的护林小分队,落实各项管护职责,加强对现有生态农业的保护。加大对古树的保护力度,所有古树一律进行登记和挂牌,对明、清古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申报,各村民组确定专人看管。坚持发展生态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登山观光、休闲垂钓,打造生态品牌,乡村旅游受到市民的青睐,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留连忘返。
中心村带动全村发展。戚矶村原本是一个农业村,全村耕地仅1848亩,人均不到0.6亩,且多为湖圩荒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勤劳的戚矶村民开动脑筋寻求创业,全村1900名劳动力有1300多人外出务工。针对“半空心村”的特点和趋势,戚矶村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从推动产业规模发展、村庄综合整治、生态全面保护入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环境,创造性地把美好乡村建设要求落到实处。目前,戚矶村正抓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机遇,着手规划建设中心村庄,实行统建与安置相结合,把中心村建成公共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彰显地域特色的美好村落。同时围绕“田野鲜花盛开、村庄环境优美”的美好目标,在示范片的带动下正准备将其他村民组打造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对下一步工作打算,该村两委明确表示,一是加大教育力度,教育村民讲文明话,做文明人,移风易俗,爱护环境。二是加大管理力度,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建设成果。 本报记者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