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枞阳镇新华社区的张老年近80岁,身体不太好,妻子长期患病,是医院的常客,孙子年小,性格孤僻,叛逆厌学,家庭氛围不融洽。自从新华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以来,邻居、社区干部定期都会到张老家,跟他谈心,帮他家搞卫生,解难题,了心愿,还经常带他的小孙子去参加社区活动,用志愿者的行动感动他们。如今,张老心情好了,妻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转,进医院的次数少了,小孙子也比以前爱读书了。
新华社区支部书记张仕仪倡导的“邻里互助”只是该社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社区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居民期盼,创立“1+X”服务模式,倡导邻里互动,推动全民健身行动,居民的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整合社区资源,服务常态化
枞阳镇党委书记、镇长黄思甜这样评价:“新华社区在新时期适应新常态,结合实际将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相互依存,互助互长,通过‘解难、解小、解需’,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是他们温暖的家。”
新华社区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城市生活e站”、“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家庭教育指导站”、“志愿者服务站”等一站式服务,大力倡导义工服务,推动党员便民服务,组织社区青年开展关爱行动,提倡“零公里”服务,实现服务常态化。
“学雷锋,做好人”是志愿服务的主题。通过这一活动,了解群众的心愿。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结对帮扶组建“社区艺术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欢迎。
枞阳小学旁边一住户家三楼窗檐下有一个马蜂窝,孩子上学经过时,受到马蜂的攻击。居户发现后,立即向社区报告,社区马上找到了消防大队,将马蜂窝烧毁了,消除了隐患,广大师生、居民拍手称好。
破解急难问题,为居民解忧
新华社区文化活动多彩纷呈,由社区志愿者、党组织志愿者组成的一支骨干力量,开展了“我为民,民爱党”活动,为社区居民修电器、修电视、修水暖设备。有些居民反映,小街小巷环境卫生有死角、不能常态化。社区顺应居民要求,专门组织志愿者定期清扫保洁,从而保证了小街小巷的整洁干净,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称赞。
新华社区还下功夫办好“四点半钟学校”、“多媒体书屋”,组织放学后的孩子读书、看报、活动。同时建立“一对三”结对机制,组织志愿者每星期开展结对补习功课,对社区所有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家住城区防洪墙边的小学生陈某发现护城路边的下水道窨井不通,只要一下大雨就漫水,居民苦不堪言。张仕仪知悉后二话不说,立即向县建设部门报告,市政公司随即派人将其疏通,同时还修通了小巷内的道路。从此,学生上学放学走路安全不用大人操心了。
该社区朝阳巷及护城路的道路多年失修,给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居民反映到社区,社区立即多方筹集资金,将朝阳巷的道路修成了水泥路面,并在护城路一带,安装了路灯,对沿路树木花坛安置了铁栅栏,护城路得到了美化亮化。
倡导志愿服务,弘扬正能量
新华社区开展的以“邻里互助,和谐社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常态化。该社区自去年以来共发动社区156名青年服务者,以及党员培养对象,企业义工结对帮扶困难人群,组织开展“小、清、洁,服务多”,让更多人得实惠,据统计,2013年—2014年开展志愿者服务近百次,服务群众二仟人次,如发放服务小卡片二仟多张。随时打困难家庭电话,了解情况,每月访困难户,每月为空巢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又如去年开展的“低碳家庭,绿色环保”比赛,使得社区内人人受益。又如此,为残疾人进行服务,让慈善机构献出了爱心,让亲子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家居服务,亲情陪伴,心理安抚等关照。组织青年人参加培训班,鼓励残疾人自信自强,自立不息。通过这一活动,引领了关爱他人的帮助,互联互动,互帮互助,倡导邻里互助新风尚,弘扬社区正能量。
总之,伴随着新华社区“1+X”模式的形成,人与人之间更加交心,彼此更加友善,居民归属感和向心力更加增强。博爱精神得到了弘扬继承。人们更加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回报社区,共同构筑和谐共处,守望相邻的新常态。(唐升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