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桥镇位于枞阳县北部,距县城41公里,东隔罗昌河与白湖乡相望,南临浮山、义津两镇,北与麒麟镇接壤,西北与庐江县的乐桥、罗河两镇交界。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496个村民组,13880户,总人口5.8万人。近年来,钱桥镇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加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上访”变“下访”,信访维稳效果好,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狠抓网络建设。面对发展和稳定的新形势,建立以镇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11个村的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为平台的镇村组三级民情收集渠道,按照“四有”要求落实到位。11个村的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站长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村两委成员、驻村民警、综治协管员“五老人员”为成员。同时明确综治维稳工作站职责、村网格职责、维稳应急队伍职责和治保委员会工作职责。统一登记簿册,建立工作站台帐制度,以台帐来规范工作职能和运作。并将村工作站的维稳绩效纳入村级年终考评,以考评来促进村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在大塘村试点并逐步在全镇推开和谐促进会,将“三长合一”(村民组长、治安联户长、党小组长)与党员承诺领办制有机结合,构建起了覆盖全镇的民情收集和矛盾排查网络,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维稳信访工作格局,及时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行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信访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年初,与各村签订了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村“一把手”是本村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信访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以排查解决因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社会治安等引发的信访问题,定期组织力量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走访,及时掌握一些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重点事、重点人和一些苗头性、动态性问题,做到了未访先知、接访有备。
“上访”变“下访”构建长效机制。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预约接待制度。“有矛盾、有纠纷、找中心”,镇每周一至周五由镇班子成员轮流到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接访,党政主要负责人确保每周各安排一天在中心接访。对涉及面较大的案件,在主要负责人信访接待日进行集中接待办理。对确因问题复杂,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办理的,由镇信访办上报分类汇总梳理后,确定为镇级领导信访预约接待事项,并向来访代表告知接访领导、职务和具体接待时间、地点,通知相关村主要负责人参加接待,做到了群众信访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对县级领导接待的信访事项,按照大案两个月办结、一般案件一个月办结、急案速查速结的要求,逐案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定专人跟踪督办、协调,保证了信访案件能够按期办结。
坚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2日召开党政班子成员、各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信访维稳工作形势研判会,听取汇报,分析形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协调处理各类重大信访案件。
“上访”变“下访”重点帮扶。将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的石马村2015年确定为软弱涣散村,钱桥镇创新信访机制,“上访”变“下访”进行重点整顿帮扶,驻村工作组进村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作为石马村整顿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接待石马村上访群众,面对面的谈心,并带问题下访,到上访户家中沟通交流,并确定每周二为驻村信访接待日,由镇安排专人(镇班子成员带队)在村接待室接待上访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以班子整顿为突破口,加大各项工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和完善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制度。对县上交办案件和镇立重点信访案件,按照“一个案子、一名领导、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实包案领导和办案人员的责任,限期办结上报,做到了信访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案案有结果。
覆盖全镇的网络建设,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的不断加强,信访机制的创新,“上访”变“下访”成效明显,2015年共排查出各类信访案件42件,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坚持“三位一体”,超前主动地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妥善协调处理各类案件40件,调处率达95%以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我镇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王伦明 尹传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