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亲,浮山镇浮渡村王爱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爱华上有年近八旬的婆婆,多年以来,夫妻二人以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百善孝为先。1994年,22岁的王爱华经人介绍与浮渡村中心组鲍发国结为夫妻。成家后王爱华建议丈夫学一技之长,于是鲍发国学习了驾驶技术。鲍发国经常跑业务不在家,公公婆婆身体又不好,王爱华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后来公公因病去世,家中的担子基本都落到了王爱华的肩上,但她从不喊苦叫累,将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对待,一日三餐,饭做好送到老人手上。如今,婆婆年事已高,常年的病痛折磨老人痛苦不堪。尤其是冬天来临,老人就很少出门,王爱华经常在寒冷的晚上陪婆婆聊天,给婆婆买羽绒服、水焐子、电热毯,给老人暖被窝。她常常叮嘱丈夫和儿子,老人家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正常的,虽然有些话不中听,但是绝对没有恶意,要多包容不要产生误会。这么多年来,一家子没和老人红过脸、吵过架,婆媳关系融洽。
相夫教子成榜样。王爱华在与丈夫鲍发国成家后,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勤劳致富,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王爱华让丈夫学了驾驶技术后,又找人借款买了一小货车跑业务,丈夫找到了今后自己发展的目标,每天起早摸黑,不怕苦不怕累,从不沾什么恶习。她们夫妻不论是按政策还是按家庭条件,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夫妻俩坚持只要一个孩子,亲戚朋友都劝她们还要一个,特别是婆婆更想他们再生一个,王爱华先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夫妻二人经常轮番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苦口婆心地理论,婆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诉求。王爱华与鲍发国的孩子出生后,王爱华从小就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孩子也从小就懂事,学习认真,现如今,孩子已考上了重点大学,为周围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一家幸福生活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帮助邻里是常态。作为一名农村农民,王爱华思想观念靠前,积极支持镇村的各项工作,带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村级发展公益事业,她都带头支持,并做好协助。丈夫从事运输的业务越做越顺,找他做事的人越来越多,丈夫有时太累了就懒得去做一些“分外的事”,每当这时,王爱华就劝丈夫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助人家就帮一下,不耽误人家工夫。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一困难农户急需运送一批货物,鲍发国二话无说,连夜将货物运送到位,他自己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还患了重感冒。对周边家庭条件不好的群众,她能帮忙就帮忙,运输也不收钱,对村组坏了的道路,他们经常运石渣来修补,从不要任何报酬。2014年他们家被评为县级“农机示范户”。 本报记者本报特约记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