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县城后花园”
——铁铜乡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纪实
踏上江心洲铁铜,放眼望去,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的油菜、小麦、棉花、荷仁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锐减,取而代之是的黄蜀葵、葛根、香榧、核桃、反季节蔬菜等作物。在铁铜蔬菜公司的大棚里,余总欣喜地告诉我们,这几天公司每天都有一亩地的大棚莴笋被芜湖、安庆等地客商抢走,每天进账一万元左右,占地300多亩共有100多个大棚每年可种植反季节蔬菜八季,年收入近百万元。
近年来,铁铜乡党委以建设“生态铁铜、民生铁铜、活力铁铜”为目标,抓班子带队伍,抓重点求突破,抓党建促发展,呈现出党建和经济社会双赢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适合江心洲特色的绿色、生态、富民发展之路。
抓班子,奠定发展根基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乡党委始终把“书记抓、抓书记”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是抓选拔。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时,注重从致富能手和双强型人员中选齐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二是抓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换届之机,定期举办党建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特邀农业专家来授课。三是抓考核。年初,乡党委与各党总支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党建和经济发展工作职责,年中,定期对各党组织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查,年终,对各党组织集体和党总支书记进行党建和“一诺双评三激励”考核评议,确定好中差等次,并将其与工资直接挂钩。四是抓整体。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党建工作思路和“五个好”目标,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和软弱涣散村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全乡工作整体推进。
抓重点,注入发展动力
乡党委经过多次调研,明晰了“生态铁铜、民生铁铜、活力铁铜”工作思路,抓住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契机,定位建成“县城后花园”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江中绿洲。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上秉承生态环保理念,优先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和产业。培育中介组织。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负责人领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铁铜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个,其中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枞阳县铁铜蔬菜专业合作社,有胜华公司、绿洲农贸、金铜蔬菜、荣兴牧业、铁板洲等公司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3个,农民经纪人58人。签订订单农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做到以销定产,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每年订单农业6000亩左右,涉及蔬菜、黄蜀葵、葛根、瓜蒌、香榧等多个品种。有序流转土地。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土地抛荒严重实际,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实行规模化生产,乡党委政府加强指导,对村党组织村委会加强土地有序流转提供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已有序流转土地有2600亩。拓展基地规模。利用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机遇,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发挥已有基础和流转的土地,积极打造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市二线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葛根、黄蜀葵、瓜蒌、香榧、核桃、大棚蔬菜等多个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立足农业资源和产业特色,创新发展基地+合作社+支部共建模式,大力推行村级党总支领办和创办合作社,推进支部牵头、党员引领、农户创业、农民致富发展模式,突出党总支和党员在特色蔬菜、药材基地、葛根、香榧、黄蜀葵、瓜蒌等种植加工项目上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头带动作用。已成功吸引方总、余总回乡投资创建安徽胜华、金铜蔬菜公司,发展葛饮料生产深加工和大棚蔬菜特色生产种植加工项目。
乡政府先后投入50多万元加强园区建设,对江头村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的园区,每亩钢架大棚乡党委政府补助3000元,同时建设园区田间道路、机耕路。投入50多万元加强水利兴修工程建设,对中南村、庆丰村、新丰村和江头村的沟渠进行了清淤,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滞后。
抓服务,转型发展升级
党员领办或带头创建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规范运作和服务,有效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产业转型,加速了现代农业步伐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基地)”的种植模式和“六统一”的运作方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系列服务。先后与安庆安粮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安庆、芜湖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供需关系。群众从订单农业生产中受益后,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2015年度全乡共发展订单种植面积5200亩,大棚蔬菜800亩,“一村一品”特色蔬菜6200亩,黄蜀葵200亩,葛根600亩,瓜蒌200亩,核桃200亩,香榧200亩,特色苗木300亩等,其中订单蔬菜、大棚蔬菜每亩较常规品种分别增收1920元、6280元。本报记者本报特约记者李荣富
稿件来源:
|
编辑: 荣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