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 近年来,枞阳县枞阳镇以创新精神抓好党建工作,做到上下联动,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展现了新的活力。
365日工作法,把为民服务放在首位。
不久前的一天,刚从大学毕业的小张在一家民营企业找了一份工作,并住进了新华社区,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到社区报到时,就收到了一张“便民服务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服务项目。小张感慨地说,别说是一张小小的便民服务卡,但却让人感到很温馨,因为它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信任。
三年来,新华社区紧密结合实际,为推动文明创建,抓好党建工作,开展365天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组织干部每周进组入户,服务居民,每年为民办实事,解难题30多件,深受居民的欢迎,既凝聚了人心,融洽了干群关系,又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方和谐平安。得到了省市县的表彰。
这只是枞阳镇党建工作中的一个小镜头,从前年开始,该镇结合村居“两委”换届,组织开展了服务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了镇村两级结合,实际科学承诺,党组织书记主动进组入户,把党的声音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群众。由此,找准了服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办好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现实与利益事情。全镇共设立了27个为民服务代理厅室,承诺领办了实事50余件,党员办实事100余件,并做到了及时公开,使628名无职党员走上了自己的选择岗位。千名下岗人员重新就业。
创新组织设置,围绕发展抓党建
青龙村共有党员39名,为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他们因地制宜,将原有的9个党小组划分为5个党小组,并都设在中心村庄,经常开展活动,活动时都有一个村干部参加,有时还请村民代表参加,共同议事,共商发展,从而融恰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将1000多亩荒山和闲置田地对外招租,全部种上了苗木、花卉,不仅富了村,而且还富了民,还使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由此,“党小组发挥大作用”制成了专题处,被中组部采用作为党员电教教材。
这就是枞阳镇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找准围绕服务大局的结合点,采取多种形式,在企业,把党小组设在车间,设在班组,在社区,将党小组设在重点地段,在农村,以精准扶贫为目标,把党小组设在人口集中的庄上,并积极发挥党小组长的作用。探索发展富民路径,既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率,又努力发挥了党小组长带领党员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但涌现出260个“双培双带”户,还建成了水产、花卉、苗木、生态林等基地38个,仅2015年,就使得了308户,1152人实现了精准脱贫。
城乡一体党建工作实现双赢
一个是资源相对薄弱的社区,一个是资源良好的县直单位,他们之间挂起钩来,实现党建资源“1+1”,会不会产生同频共振的双赢效应?1446名县直党员进入了12个社区,结对给出了答案。这些党员到社区后,镇里按照实际,因事因人设置环境整治,便民服务,帮困助殘,文明创建,法律援助等多个公益岗位,共同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100余条。既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共建,相融合,又实现了党建资源横向流动,同时也使社区明影响扩大,社区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加强。
不仅如此,为了构建好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他们在抓好以上互动的同时,还认真整合了各种资源,优化党建资源配置,谋划好布局。在人才物方面共建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均衡了配置。对此,他们每年集中统一培训4次,专业对口培训10多次,并实行了科干包保责任制,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在整顿的同时,由包保科干兼任第一书记,大胆开展工作,直至面貌一新。除此,他们还统筹考虑,着力解决村级党建工作基础薄弱,保障投入不足问题。,每年投入231万和414.6万,分别用于村级党建工作和活动经费,投入了200多万元修建和改造了村级活动场所。重要的是保障了村干部报酬,落实了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从而为全面开展城乡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唐升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