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3月18日,笔者再次走进金社乡云岭村小院村民组,眼前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户,新置的垃圾桶摆放有序,池塘、周边农田以及村民庭院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村容整洁,一派喜人的新村新风尚。
“前几天,每天能清理出两吨左右存量垃圾,挨家挨户地整治,瞧!随便走,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一样干净整洁吧!”村民组长陶芳门自信地说着。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十几天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村庄休闲广场、池塘等所在地多是臭水坑、废弃宅院、荒坡,破烂不堪。短短的时间,小院人是如何实现与城里人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让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
整治有了“主心骨”
小院村民组共有95户,347人。该组地处山脚,位置偏僻,离乡、村主干道路途较远,原有乡村卫生保洁服务鞭长莫及。3月初,全县启动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后,小院人积极响应,在村民组长陶芳门和党小组长陶甲姑倡导下,迅速成立了7位德高望重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理事会,整治环境有了“主心骨”。
小院组村民理事会成立当天晚上,即召开了协商会,宣传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整治标准,商议自筹资金开展“清洁小院”行动,并就组内保洁常态化机制初步达成约定。经过商定,每户拿出20元钱,按每10户购置1个垃圾桶,实行垃圾转运无危害处理。日常保洁工作由理事会负责,每户每年只需缴纳20元钱,作为“清洁小院”行动的专项资金,资金的使用接受村监委会和村民们的监督,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会员主动义务承担起“三员”作用,即宣传员、保洁员和监督员,负责本村民组环境卫生整治和日常保洁工作。
面貌有了“大变脸”
时值中午,笔者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主人老夫妇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做午饭。门厅和厨房内各有一个小垃圾桶,并套上垃圾袋,格外引人注目。这种环境卫生习惯在城里人家很常见,如今小院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开始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悄然兴起讲文明爱卫生新风尚。
“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各户生活垃圾有地方放了,庄里新买回了10个垃圾桶,桶满了乡里有垃圾车来运,每户一年才交20元钱,值啊!”村民陶国民开心的说道。
据云岭村党总支书记杨兴慧介绍,小院组环境整治过程中,理事会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配合乡村两级开展整治工作,拿着笤帚、提着垃圾袋,在村内道路保洁。不少村民见状,也拿起各类工具,帮助清扫和装运,自发加入了整治环境卫生队伍中。从乡垃圾中转站反馈情况的数据,十几天来,小院村民组清理了多年遗留的10余吨漂浮物和8吨生活垃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面貌涣然一新,来了一个“大变脸”,村民生活怡然自得。
机制有了“常态化”
目前,全县正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集中整治“突击月”活动。如何常态化地开展好卫生保洁工作,破解集中整治后“易反弹、难持续”的瓶颈。该乡探索建立“户清扫、村收集、乡运转”长效保洁机制。各村组建好环境整治理事会,会员一般由3到7人组成,设理事长1名,10到15户推选一名理事。理事会产生由村民小组会议推举产生,一年一选,将一批德高望重、处事公正、甘愿奉献的老党员、老村干、老组长推举成会员。目前,金社乡共成立环境整治理事会157个,会员达598人。
理事会将选聘组建稳定的保洁队伍,采取村民组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按户收取一点资金,用于聘请卫生保洁员,动员本组能人或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捐赠筹措保洁资金,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户”等评比活动,实现保洁机制“常态化”。同时,每月将组内重大事务、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在自然庄内醒目位置定期或不定期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吴志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