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灾群众穿的可暖?吃得可饱?睡得可香?带着这些问题,7月5日下午,笔者来到安凤中学安置点,对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进行了探访。
“这里一切都好!”
如果不是这场洪水,朱长春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花甲之年会住进了学校里。老朱的家在安凤村前线组,7月3日晚8点多,他和爱人、孙女三人被紧急转移到就近的安凤小学的临时安置点。
“这里管吃管住,还有会宫医院医生前来替我们检查身体,一切都挺好的。要是没有政府管啊,这次真够呛。”老朱告诉记者,因为身处圩区,他们二老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被转移的情况了。“1983年发大水,我们倒屋后,就被村里用船转移到当时的老粮站,不大的粮站里挤满了人,晚上没地方睡觉,只能让2个孩子彼此依靠着蹲在屋檐下眯一会。”朱长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旧感慨颇深。他告诉笔者,以前只要一到汛情危急时刻,村干部就通知他们转移到埂堤上,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衣食住行都不方便。而如今这里的一切都不用操心,让他们很是安心。
在安置点的女宿舍里,老奶奶张爱英正在和远在常熟打工的儿子通电话,见我们来了,她忙挂掉电话。“孩子们都不在家,我来的匆忙,什么东西都没有带。一到这里,镇民政办同志就给我们送来了被子和小孩的衣服,真是没话说。”王奶奶笑着告诉笔者,虽然洪水让他们损失惨重,可政府对灾民的悉心照顾,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等洪水退了,我们从头再来。”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和朱长春、张爱英有同样感受的人还很多。
洪水无情人有情,社会各界纷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县粮食局在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送来两吨大米;县供电公司除派专人支持安凤村防汛外,还送来50箱方便面、18件矿泉水;会宫岔路制衣厂陶老板慷慨解囊,捐赠150套雨衣;会宫镇建设村运来100斤鱼。除了像这样的爱心企事业单位外,但更多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热心群众,他们将带来的衣物、被褥和食品送到工作人员的手中,就默默地离开了。
“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据负责安置点后勤工作的镇招商办主任朱泽明介绍,灾情发生以来,会宫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受灾群众安置作为抢险救灾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到灾民“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医疗”。一是迅速启动救灾安置工作预案。成立了转移安置工作组,抽调专人负责安置工作,各村均成立了安置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在每个安置点建立以镇村干部和教师为主的安置管理队伍,统筹安排生活,全力保障转移安置群众。二是多渠道、多方式安置灾民。在组织群众疏散转移的同时,对疏散区域内人口进行摸底登记,对外出人数、转移人数、安置人数及外出人员的去向一一登记在册,逐户确认,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灾民得到全员安置。在安置过程中,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坚持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以村部和学校为主。鼓励和引导受灾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等分散方式安置。三是各部门团结协作。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每个安置点设立临时医疗点,保障医疗供给;供电所对安置点定期检查,一旦出现故障,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修,确保安全用电;供水公司紧急安装自来水管道,保障安置点群众能喝上“安全水”;派出所干警全天候执勤,全力维护安置点周边治安秩序;镇村工作人员在搞好服务的同时,针对灾民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减少群众情绪波动。同时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董年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