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红:防汛三字工作法
连日来的大暴雨致白荡湖流域多个圩堤相继失守,然而,会宫镇建设村却有两个圩口还在坚守着阵地,这背后与村老支书张勋红的辛苦付出密不可分。
科学防汛,沉着应战
建设村属于典型的圩区村,共有4个圩口,其中千亩以上的圩口就有2口,防汛任务重。每到汛期,建设村两委承担着很大压力。村党总支书记张勋红从84年进村两委班子干起,经历了大大小小近百次的抗洪抢险,辛苦自不必说,而且练就了一身的防汛本领。堤身出现浸漏、管涌,先要疏,然后才是堵。哪里有险情,只要有老张在,都能手到病除。基于30多年的防汛经验,张勋红独创性地提出了“查、除、记”三字防汛工作法。江心圩整个埂堤全长2800米,他和指挥部一班人做到每天查两趟,坚持普遍查和重点查相结合,既查整个线段,又对普查的时候发现险情的线段插上旗子,进行记载和进行编号。对查出来的问题做到及时除险。同时把每天巡查的发现的情况进行记录,做到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坚定信念,死守埂堤
江心圩圩内面积1800亩,收益村民组38个,几乎涉及整过村,可以说是建设村的“粮仓”;而另一口李圩面积1800亩,且为029县道必经之路,会宫和项铺镇的唯一通道。张勋红深知自己的责任有多大,担子有多重。所以在防汛抢险上,张勋红不光靠前指挥,他还身体力行。作为江心圩防汛分指挥部的指挥长,老张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架子。为了确保圩堤万无一失,每天巡堤查险不下20多里。除了负责指挥调度,体力活他干得一点也不比别人少。面对水位以每天50公分的速度暴涨,他连续3天3夜没合眼,带领抢险小分队日夜加班,一层不够再磊一层,拦水坝已经磊到了第三层。“人在堤在,水不退人不撤”这是张勋红和他的抢险小分队提出的防汛口号。在江心圩的另一个村民组学堂组,三面环水,这里也有几百位村民居住,7月3日傍晚,进村的主干道已经被湖水淹没,眼看学堂组将成孤庄。老张心急如焚,硬是连夜带着他的抢险队用一袋一袋的泥土筑起一条长800多米的拦水坝保住一条泥土路,当地村民十分感动,称这条路圩“连心路”。除了江心圩,老张还得密切关注李圩,那里的防汛压力也不小,他只好穿梭在两圩。7月1日以来,他根本没睡上一个囫囵觉,但当看到两个尚存的圩口,他倦意顿消。
危难之际,身先士卒
7月1号深夜12点,张勋红在巡查到江心圩机站附近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处防洪沟出现了管涌现象,大水从沟内直接冲出十几米开外,数百亩农田即将不保,张勋红打算调来更多的村民前来堵住管涌地点,但是已经是深夜,只有几位村干部在值班,他只能自己带头,跳进疾驰的洪水中。当时的水流特别急,要不是树枝挡着,他也冲下去了。无情的洪水将圩梗冲出了1.2米的洞口,水流速度之快,水压之高可想而知,巡逻的村干部们在附近找来两扇机房的门板,但是要想把门板放到洞口并不容易,张勋红冒着被大水吸进洞口的危险,一个劲地将门板往水底插,一次不行,再来一次,
他硬是在洪水中浸泡了足足四个多小时,才成功将这一险情排除。爬上岸的张勋红感到全身无力,一头栽倒在堤上,幸亏在场的村干部及时将他送往医院,因为圩堤上不能没有这位主心骨。
面对建设村众多群众为张勋红的防汛事迹竖起大拇指点赞,老张如是说:“建设村广大群众才是防汛抗洪中最牢不可破的屏障”。
稿件来源:
|
编辑: 荣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