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11时,枞阳县防指发出命令,立即组织三个江心洲内相关人员转移安置。枞阳县公安局接指令后,紧急集合民警,驻凤仪安置点的三名民警在出入境管理大队长钱爱国的带领下闻警即动,奔赴至安置点所在地---OU山中学,工作组民警在和地方党委政府经过简单地对接后,迅速开展工作。7月6日至14日,在为期九天的转移安置安保工作中,三名民警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种种措施,日夜坚守,忠诚履职,确保了转移群众生活规范有序,安置点安全和谐,部队驻地安宁,同时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军心,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真情换取民众心
7月6日至7月14日,凤仪灾民OU山安置点共安置转移群众56人。转移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高龄人员和体弱多病多残者居多。针对人员成份复杂等实际情况,一方面导致群众生活起居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也给安置点安保工作增加难度。
凤仪村民刘某年过80,因多年来残疾加之中风,双腿瘫痪,靠轮椅行走,生活难以自理。安保组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奉献在行动中。从刘某转移至安置点的那一刻起,枞阳县公安局战训基地负责人王文胜就开始对其重点帮助,老人生活不便,需要时王文胜便会出现在老人的身边。红巾村村民马某,年逾古稀,因患重病不能食用硬食,民警通过交流获悉后,和学校协商争取校领导支持,每餐为其单独提供面条和可口蔬菜。马某连声道谢,老泪纵横。
在安置点的餐厅内,每一次的就餐,民警们总是先到整队,中间服务,最后用餐。群众听从民警的安排,自觉遵守秩序,排队打饭。对于行动不便者,民警主动上前为他们盛汤端饭,当一份份热腾腾的饭菜摆在群众面前时,民警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真心架起警民桥
继7月6日OU山中学安置凤仪群众55人后,7月7日,安徽省武警部队近300名官兵随之进驻安置点。人数急剧增多,在住宿、饮食等后勤保障任务加重的同时,安保任务凸显繁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警部队的正常休憩更需要公安机关提供坚强而有力的保障。每天清晨,他们便早早起床,每个夜晚,他们在无悔坚守。安置点内,总是能随时见到他们轮流巡逻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7月9日零时,万籁俱寂,安置点转移群众沉醉在梦乡之中,民警在值班巡逻时突然发现一老人在墙角低声呻吟,面色苍白,情况紧急!民警在简单了解老人病情后,第一时间和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将钱某(55岁,红旗村人,尿毒症患者)送至医护组治疗。
在安置点,民警始终将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架起了一座座警民联心桥。面对他们正处在面临家园被淹的辛酸时刻,面对老人们站在门口忍不住向故园张望,面对老人们互相倾诉故土难离,民警们主动上前嘘寒问暖,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句句无华的言辞,让老人们紧紧地拉住民警的手,始终不放开。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多亏了党和政府把我们及时撤离,用专车把我送到了安置点,多亏了你们人民警察,让我们更加安全放心,我们心里暖和和的”。
真爱凝聚正能量
洪水肆虐,在无情的灾难面前,面对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县公安局驻安置点安保组三名党员民警在维护着安置点稳定、时刻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时时处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警服上佩带的庄严党徽,那更意味着他们的肩上承担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里,他们既是党员,更是一名志愿者,让党徽熠熠生光。三名民警从进驻安置点那一天起,就一刻也没离开过,他们不畏困难,不计个人得失。急促的警情指令下达后,容不得他们作任何准备,他们有的甚至来不及和家人告别,便急奔安置点。钱爱国大队长这些日子以来,随身穿的一套警服,晚上洗,白天穿,就这样,他也没回过一次家,拿上一套整洁的警服。 7月6日,转移群众安置的日子,夜幕降临时,当受灾群众睡在舒适的床上时,然而我们的民警则在室外蚊叮虫咬,他们整夜没合眼,也没有休息的条件。
法律宣传有声色
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为确保转移人员生活有序和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7月9日,安保负责人钱爱国大队长就地为转移群众开展法律知识宣传。转移群众对民警普法宣传纷纷点赞,表示坚决遵法、守法,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维稳工作。
7月14日,民警再次召集全体转移群众进行法治教育并提出纪律要求:一是安置点内严禁发生偷盗行为,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将从严从快予以打击。二是加强自身安全防范,妥善保管好个人财物,注意用电、用水、用火安全。三是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讲究卫生。四是热爱部队,尊重军人,军民团结,和谐共处;密切配合政府工作,树立信心,共度难关,早日返回家园。由于法律宣传到位,该安置点秩序井然,未发生一起案(事)件,群众和谐情深。
重点管控强有力
民警在为安置点转移群众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的同时,着力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高危人群的排查管控。安保组民警经全面排查摸底发现,该安置点60余名转移群众中,高龄人员和体弱病残者居多。其中2人患有智障,1人属肇事肇祸病人。
转移群众中陆某(男,30岁,红旗村人)系精神病患者,行为偏激。现其母亲为其法定监护人,可年岁已高,体弱多病,对其行为无能为力。陆某来安置点后,情绪极不稳定,极易肇事肇祸,给群众人身安全和安置点安全带来治安隐患。为全面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安保组多措并举,提醒群众加强自我保护,增强防范意识。在及时报告当党委政府和县公安局的同时,立即安排其单独住居,并专门安排1名民警全天候跟踪关注,重点管理,严防其肇事肇祸酿成事端。对2名智障患者由其监护人严加看管,民警跟踪管控。经民警细致工作,7月9日,陆某在其姐姐陪同下,由公安民警协助凤仪乡政府送至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强制治疗。
军警民欢创和谐
在凤仪安置点,有一特殊的群体,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这就是来自安徽省武警总队的近300名官兵,他们鏖战在全县抗洪抢险救灾的最前沿地带,OU山中学同时也是他们的驻军所在地。为了部队驻地的安全,为了官兵的更好休息,安保组民警加大值勤力度,不间断巡逻,在治安保卫室门口张贴民警手机号码,民警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为官兵提供服务。由于高强度的抢险,加之天气炎热,个别士兵出现中暑。当战地医生将他们送到驻地时,民警们飞奔上前,协力将他们抬至医务室,急时联系医务人员。民警们的言行和博爱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民警的感染下,形成“军警爱民,民拥军警”的良好氛围。该安置点红巾村受灾群众陶师傅,精通理发手艺。他虽残疾,腿部行动不便,但他主动承担起为百余名士兵的理发任务。一天下来,陶师傅累得饭都吃不下去,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因为他觉得能为官兵服务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夜幕降临时,人民警察在巡逻,人民群众便主动早休息,因为他们怕影响武警官兵的休息。
凤仪安置点---全县灾民安置点的一个缩影,全县抗洪抢险救灾大后方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的公安民警始终和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同患难、共命运、舍小家、顾大家,没有任何特殊,特殊的是更多的重任在肩。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武警官兵冲锋在抗洪抢险救灾的最前沿地带,我们的公安民警则在后方为武警官兵和受灾群众幸福生活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他们模范地践行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当好政府决策参谋助手的同时,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将新时期警民情、军警情点点滴滴涌现和真情再现,确保了安置点秩序井然。(吴福宏钱爱国)
稿件来源:
|
编辑: 荣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