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户家庭、1347名被洪水围困群众的安全转移,有惊无险,无一伤亡;478名受灾群众集中安置,衣食住医保障,有条不紊。在这场与特大洪水的搏斗中,会宫镇安凤村的广大党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学一做”,他们是受灾群众的守护神。
转移:党员危急时刻冲在前
险情就是命令。7月3日凌晨,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幸福圩水位攀升至14.95米,已坚守到极限,圩堤开始一点点向外漫溢。眼看自己的家园被淹,此刻,全村在家的26位党员主动站出来,他们中,有年过花甲的老党员,也有刚入党的新同志,有父子党员,也有夫妻党员,他们跟着村两委干部,分头通知,催促、劝导、疏散村民转移。可在家的村民不少是老年人,生活在湖边几十年,他们舍不得家,不愿搬走,转移工作遇到了阻力。可雨势越来越大,漫水越来越多,危险越来越近,党员们顾不上吃饭,挨家挨户,一趟不行再去一趟劝说,许多党员嗓子哑了。
不让一位群众落下。3日21点幸福圩埂堤溃破,临近圩口村子中的水很快就漫到膝盖,并仍在不断上涨。对于独自留守家中的65岁的张爱英,恐惧瞬间袭来。“做饭的锅台都快被淹了,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哭,党员干部劝说,人活着,就有饭吃!”形势危急!不走不行!村党支部书记王毛发果断命令,并带着党员抢险队奋不顾身地冲进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家里,把他们拽出来,背着走,拖着走。“只要有人就有希望!”王毛发在救援中不断动员。老党员朱大九自始自终参加转移行动,眼看着自己的房子和自家的家具被淹。69岁的村老支书朱福龙自防汛以来,从没回家过一趟。看到群众围困在水中,他心急如焚,干脆把自己的儿子、侄子驾驶的4部面包车,全调到转移现场,充当群众转移运输队。村党支部书记王毛发自3日凌晨4点一直忙到14点,才来得及吃了五分钟饭,接着又投入到救人工作中。当天,他和其他25名党员划着小船不知来回划了多少趟,连续救出59名被困村民,没让一位群众出现伤亡。
66岁的安凤村村民魏春牛说:“多亏了村党员干部,不然要死好多人。”
安置:党员周到服务暖民心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安置点,村党支部书记王毛发还是最忙的,从吃饭、住宿到看病,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全村46个村民组哪家电停了、水断了都要找他,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都尽最大努力满足。在安置点,不少村民们对村计生专干、党员史秀梅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于73岁的育杏梅而言,最珍贵的是及时送达的药物。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居住多年的房屋没了,老太太血压很快上升到180mmHg。“多亏了秀梅及时护理,给我送来了药,救了我命啊。”老人逢人就说。而对于安凤村道冲组的陈玉英老人,史秀梅给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照顾,还有心灵的宽慰。陈玉英老人今年88岁了,是安凤村的五保老人,老人的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在转移之前,史秀梅经常去她家,给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思念女儿,史秀梅就说,“我就是你女儿。”这次洪水,老人也由村里干部转移安置到安凤中学。史秀梅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望她,问问她吃饭可习惯,睡觉能否睡得安稳。老人看到她来就特别高兴。总是跟别人说“我这闺女好,比我亲生的还要好,还能经常陪在我身边。”教室旁多了一双守望女儿的眼睛。
安置点的孩子们总喜欢粘着史秀梅。因为她总是对孩子们笑。所以当孩子们看到她在搬弄物资的时候会主动去帮她。而她总是好言拒绝了。发衣服的时候她会先留心孩子们的衣服。她悄悄地告诉我们说,“孩子很小,我们要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安凤小学校长、党员陶新华最不放心的还是那群转移到安置点的一老一小,本来打算看望远在深圳女儿的他,毫不犹豫地取消了深圳之行,吃住在安置点,他一方面组织学生们当志愿者,每天为安置点的老人们送吃送喝,打扫安置点卫生,有空的时候他会发动周边的人给孩子捐赠书本和杂志。在安置点,安凤村党支部设置了党员打饭服务岗、救灾物资搬运岗、夜间巡逻值班岗、环境卫生保洁岗,只要有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有党员的身影。
许多在外打工的安凤村民不时打来电话询问安置点家人的生活,“安凤的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是受灾群众的亲人。”王毛发坚定而诚恳的口气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正是安凤村党员这班人,在洪水面前挺身而出,在灾害面前默默奉献,安凤村受灾群众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水中才不觉得孤单,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带来的温暖。 (董年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