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县委党校课题组来到义津镇调研。在宏观政策微调及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今年1-7月份,义津镇仍完成财政收入863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已建成4个省级点、3个县级点,在建省级点2个,连续3年获县美丽乡村建设一等奖。课题组认为,该镇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在发展中抓住了“牛鼻子”。
抓招商,增强发展驱动力。
在浙江柯桥等地,长年活跃着一大批“义津商帮”,他们占领着布匹市场,很多成为亿万富翁。镇党委、政府以镇域纺织服装传统产业为统领,利用亲情、乡情招商,唤得“凤还巢”。如今,华美服饰、鸿鑫服饰、苏琦服装、三松服饰、龙腾服饰、丰禾生态养殖、祥盛砖业、松林梅花鹿等35家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了“产业建设大提升,财税收入大突破”的可喜局面。
既重招商更要安商。为缓解土地制约瓶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该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以复垦置换新增建设用地,以租赁、改建盘活闲置资产。同时,对集镇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及企业投产后形成镇可用财力部分,按10%-15%以奖代补企业落户村。该镇还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对于落户义津企业,镇里安排专人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代理相关手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据了解,苏琦服装公司已投入2000万元把总部从江苏金坛市移址义津镇。
抓集镇,夯实发展承载力。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义津镇多方筹资,以集镇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纺织服装特色小镇,提升集镇品味和对外形象。投资近1000万元的义津大道已经竣工。一条崭新的水泥马路横穿集镇新区,进一步拉开了义津集镇框架,集镇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义津大道的全面贯通,新的政务区正在形成。义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投入使用,一批县派驻乡镇单位相继入住,一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小集镇勃然兴起。如今的义津,环境变靓了,道路变宽了,村庄变美了,路灯亮起来了。
抓文化,提升发展软实力。
义津镇是枞阳县三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义津镇在保护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历史人文与美丽乡村两张名片相融合,使之逐步形成新的旅游资源。
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境内尚存的义津老街传统商业文化,史可法词石碑,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吴汝纶墓园等历史古迹编制文化旅游招商产业项目。在方苞故里新建了“方苞生平事迹陈列室”,并积极对上申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交通环境,以枞桐路为主干线,实现名胜古迹和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环线贯通,融入浮山旅游圈,为义津镇经济社会事业注入新的发展元素。与此同时,颂扬传承义津大红伞舞、杨湾挂面、义东米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添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竞争力。
抓项目,激活发展新动力。
一是推进脱贫攻坚。重点是就业扶贫。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并为贫困人员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外出创业或本地企业就业、家庭农场务工等。目前,全镇就业扶贫144户共487人,务工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2.5万元,实现了就业即脱贫。同时开展产业扶贫。以推进凤丹、山药、蓝莓种植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和增收来源。全镇现有农业合作社31个。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整理朱公、增丰、义津、北圣等4个村土地1.8万亩,改造杨湾万亩圩低产田,实施塔桥、义津、义东等村万亩田间工程。依托顺兴米业、家国牧业、丰禾生态、实悦绿化、松林梅花鹿、胜峰火鸡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花卉苗木、水产养殖及特种畜禽养殖。三是实施生态林业。结合枞阳县“8万亩森林增长计划”,着力沿枞桐路(义津段)兴建了一条长11公里,纵深50米的绿色长廊,改善了生态环境。四是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既注重产业发展,又坚持以“文”化人。以高升中心村为例,该村除建设文化墙之外,还新建了方苞读书亭和“步步高升”文化广场等。
抓党建,凝聚发展战斗力。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镇党委从基层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活动,教育党员“不忘初心”。
一是开展结对共建。该镇朱公村党总支主动对接县种植业管理局机关支部,以村域家国牧业生态养殖公司为依托,扩大基地影响,带动产业发展。二是优化组织设置,将“堡垒建在龙头企业”。他们组建了苏琦服装、鸿鑫服饰等10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并在三松服饰、万兴建材等12个规模较大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非公党建开展得有声有色、行稳致远。三是党员承诺领办。有关村党总支还结合村庄整治工作,要求党员村干及整治点党员,迎难而上,率先垂范。四是抓作风提效能。作风是环境、是形象,更是力量。近年来,该镇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强化监督严问责,提升干部执行力。 (县委党校汪健 周志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