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干部,一名在社区工作了37年,历经沧桑的共产党员,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对居民的热爱之心,在“无职无权,工资不高,事务繁杂”的环境里,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维护了一方稳定和文明和谐。她,就是枞阳镇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张仕仪。
几十年来,她始终热心社区事业,把一片真情奉献给社区居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和“社区居民的110。”她本人多次被评为镇、县、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被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所在的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 “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市文明社区”、“市卫生社区”、“市充分就业社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枞阳县平安社区”等。
她深知:文明社区离不开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只有坚持以党建为中心,才能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每到星期六,她都带领社区一班人走街串巷,进楼入户,了解辖区居民的心声,准确把握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需。特别注重对辖区内522户困难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家访,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定期上门走访低保户,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家住庙巷里的王传宝,其丈夫因患脑血栓10多年卧床不起,儿子也是脑部原因造成了双腿残疾。张仕仪在巡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想方设法为其募捐,帮助她家申请低保,解决了实际困难。
为了把服务工作做好,她动脑筋,想办法,坚持从居民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工作中她发现居民信息捕捉慢,好多事不清楚,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居委会的电话号码。为搞好服务,她请人设计了“便民服务卡”,将社区各项服务及联系方式等印成卡片,送到居民手中。小小卡片,拉近了居民与社区干部的距离。
为了方便居民办事,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她总是早到迟走,来人热情接待,细心解释,周到服务。无论居民大事小事,她都记在心里,直到落实才放心。有时加班,中午一盒盒饭打发一餐,节假日不休息是常有的事,她常说晚上失眠,睡不着觉。为了工作她日思夜想,下班后,有时为一件小事没落实,又到办公室,转而又到居民家里,直到把事情解决。为搞好文明创建工作,庙巷里的两边的菜地要铲掉,多年的生活垃圾要清掉,为此,她全是利用晚上时间搞定的。居民养老保险摸底调查统计工作也是晚上做好的。凤凰山路两户居民为修下水道发生矛盾,她知道后,经过三个晚上的调解,终使两户达成了协议,修通了下水道。
为丰富辖区的文化生活,她又专门组建了社区舞蹈队、艺术团,每周五在社区排练,并组织参加各项文艺活动,每年“三八”妇女节、五二九计生协、重阳节、元旦等节日期间开展文娱活动,并在每年的12月底举办“在职党员进社区与民同乐欢庆元旦”联欢活动,让社区舞蹈队及艺术团表演大量节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做好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她多次组织下岗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每年慰问退管人员28人次。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实践中,她带领班子成员按照学习计划,走街串巷,征求群众意见,为群众办实事。经两委协商,她多方筹集资金,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修建了朝阳巷的水泥路,疏通了县供销社39户居民的下水涵道,制作护城路树木花坛白漆铁栅栏15个。增设城关供销社门前收水井5座,建造枞小巷窨井2个,完成护城路与正大街下水涵管对接工程,安装背街小巷路灯16盏……解决了群众关注的实际难题。
今年六七月间的连降强降雨,致使河水猛涨,防洪墙和五七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新华社区党支部接到指挥部的命令后,立即召开社区两委会议,成立了抗洪救灾领导小组,组建抢险突击队,实行24小时值班巡查,对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严密监控,在重要的地段拉上警戒线,维护秩序,督促闲散群众离开,确保了值守地段无一起群众伤亡事件。在五七圩堤危险时,组织60多名党员志愿者和突击队员投入抢险战斗中,尤其是7月6日凌晨防洪墙情况危急,根据要求,张仕仪又率党员先锋队深入一线转移,穿行在危旧楼宇间和小巷道内,寻找出要转移的群众1977人,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7天中没有回过家,也没有睡过安稳觉,虽然嗓子哑了,人晒黑了,但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居民心,张仕仪就是这样,她每天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为居民工作而奔忙,像关心自己家庭那样精心地照管好这片土地上的群众。(金秀霞 郭玉若 唐升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