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正文

“残疾夫妻”勤劳脱贫

时间:2018-11-26 18:43:35

  在汤沟镇,有对贫困夫妇,一个肢体残疾,一个哑巴,他俩没有埋怨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等不靠,创造着美好生活。对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乡亲们的帮助,他俩也牢记于心,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恩……他俩就是汤沟镇跃进村残疾夫妇施旺南、方济英。

  “我家2016年就脱贫了,但还要继续努力,多渠道增收。”11月19日,方济英接受采访时说。 

  笔者走近汤沟镇跃进村施旺南家,其妻子方济英正勤快捯饬着老伴从自家菜园里采摘的新鲜蔬菜,准备明天一早去街上贩卖,抬头望见笔者便热情地说道:“快到这边坐,今天不巧,老伴还在田里干农活呢。”方济英缓慢的走着,一条腿费力地支撑着,另一条腿则无力地依附着。

  “家里一共四口人,老伴施旺南今年67岁,言语上有些残疾,不能说话,老爹96岁高龄没有劳动能力,需要人照看,我自己又腿脚不便,不能做过重的活。以前,家里靠着种的几亩地,自己又没什么文化,找不到脱贫的路子,日子过的艰苦,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方济英搓着因常年累月劳作落下老茧的双手,满是辛酸地说着过去。2014年,施旺南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方济英一家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帮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更加激起了好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

  “我们身残但志不穷,不能只靠政府补给过日子,老父亲虽然96岁高龄,但是是一位老党员,一直以党性指引着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更何况我可以用我的嘴代老伴发声,老伴也可以用他的腿代我走更远的路,相伴相随,齐力将日子过的红火起来。”方济英眼神坚定地说着。她为自己定下“不能拖后腿”的目标,根据自身实际,决定走发展种养业增收脱贫的道路,村里和相关单位也积极为其伸出援助之手,帮联系其他种养大户,为其传授特色种养技术,解读种养相关政策,避免误入产业盲区、误区。施旺南夫妇终于2016年承包了10亩水面,并养殖莲藕、菱角,投放了一些鱼苗,当年就仅靠养殖这一块,能给家庭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成功增收脱贫。 

  村里人谈起施旺南一家,都笑着说:“他们家一年365天,360天不是在菜地就是在街上卖菜呢。”施旺南会在每年年初时,在家里2亩多的藕田里进行定植,3月下旬至4月初时,清除鱼塘中水草、青苔,将菱种均匀撒在在2亩多鱼塘中,每隔几天清除杂草,到了下半年时,或是忙着采摘菱角或是在水深泥软的藕田采藕亦或是在菜园里收菜。方济英向笔者介绍道,家里今年养了100只鸡,由于是自家养的,不愁卖不出去,上半年就卖了接近60只,鸡蛋村民都主动上门买呢。“家里农活都是老伴一个人做,我也不能负担些什么,只能每天早上五点多老伴用三轮车带着我去街上,我在摊位上吆喝着村民多买点菜。虽然有点辛劳但是日子过的充实,到了年底盘算一下,养殖菱角和藕就能赚个2万多,再加上其他的零零散散一年也有4万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方济英向笔者“话”起属于他们家的幸福新生活。

  “如今,日子舒坦了,孩子也不用东奔西跑的打工,也能攒点钱跟着师傅后面学厨,准备以后开个小饭馆,做一番事业。我和老伴俩就多研究研究田地,多赚点钱,让老爹身体健健康康,让孩子无后顾之忧。”方济英娓娓道出自己朴实的愿望。

  “夫妻俩都是残疾人,靠种养业发家,年收入4万元左右,特别不容易。他们的不困于残、自力更生、向上向善的精神感动鼓舞着我们村的每一个村民,大家都坚定的通过自己双手改变命运。”跃进村村后备干部成立,谈起施旺南一家脱贫的励志故事,连连陈赞。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残疾的他们不单单只靠政府帮扶,还用勤奋的双手埋头苦干,走出了幸福之路。 如今,方济英正努力朝着致富的方向,稳步前行。(吴玉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