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镇新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综述
陈施
一个个无私的志愿者,一项项周到的服务,一次次风雨无阻的行动……这一切都推动着新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成就了新华社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这张烫金名片。
志愿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使者,志愿服务是城市形象的“最美名片”。“群众需要我来干,群众困难我来帮。”提供便民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创办老年食堂、知识宣传讲座、健康义诊、清洁家园、文明义演……近年来,枞阳县枞阳镇新华社区的志愿者走进小区,走进每一个角落,力所能及做着每一件大事、小事、善事,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成为基层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社区注重把志愿服务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结对共建、社会组织融合起来,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2012年的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始,到现在已经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队,新华社区每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多次,参与人数2000多人次,为160余户困难家庭解决问题200多个,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志愿服务+在职党员”。新华社区通过吸纳在职党员加入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相结合,为社区志愿服务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还使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展现责任担当、提升责任实效。
目前已有10家联系单位168名在职党员结合单位职能和个人特长认领岗位并集中到新华社区进行报到。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为契机,新华社区发挥志愿者的特长,还建设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点”,使志愿服务做到“群众所需、服务所有”。“我觉得做这些志愿活动,能够帮助到别人,其次自己也得到一种快乐,我也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县供电局志愿者小组组长胡勇武说。
“志愿服务+结对共建”。结对共建旨在通过社区与机关单位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志愿服务与机关单位结对共建相结合,可以结合各自职能,开展共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协调发展。
该社区与县财政局开展结对共建,县财政局每年开展志愿服务不少于6次,帮助社区完成实事项目不少于2项。如开展“财政惠民政策进社区”活动,组织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宣讲各项惠民政策,帮助居民了解就业、医保、养老、低保等民生工程政策。
“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新华社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将志愿服务与辖区内社会组织相结合,充分挖掘志愿服务资源,在辖区内积极营造志愿服务氛围。该社区现有舞蹈队、健身队、黄梅戏团、旗袍队四个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结合传统节日和自身特点,通过展示才艺志愿服务,为社区群众表演独唱、黄梅戏、舞蹈和旗袍秀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既激发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力,也满足了辖区居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整合了辖区社会资源,拓展了志愿服务内涵,做到了优势互补。
该社区还收集社情民意,结合居民的需求,不断创新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设立特色服务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使更多的群众接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全方位关爱。
四点半课堂为爱留守
学校一般下午四点半就放学,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地务工,有些留守的孩子们放学后无法得到应有的监护和关爱。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切实关心帮助到每一名留守儿童,新华社区在自建的活动中心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志愿者轮流辅导孩子做功课。该课堂开设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监护的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课余兴趣爱好,让每名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区依托党日活动、节日宣传日、四点半课堂、老年日间照料等载体,坚持每月至少开展4次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建立了招募、注册登记、培训、需求对接、服务记录、保障考核等制度,使志愿服务运作有序,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市“五星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说:“今后我们会把社区志愿服务继续作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让志愿服务形成社区共治共建的强大合力。”张仕仪自己作为市人大代表,也准备了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建议,希望能更好地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强化规范引导,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让更多的群众能从小家慢慢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
老年食堂温情助老
张取家老人今年90岁高龄,现在一个人在家,以前每天自己来食堂吃,后来食堂工作人员发现他有心脏病,为了方便老人就餐,社区便决定由三名志愿者每天轮流给老人送餐。每次去看望,志愿者都会给张爷爷讲些社区最近发生的新鲜事。“每天都有人打完饭送到我这里来,有志愿者来陪着我,日子过得不孤单,很感谢社区和志愿者们长期以来的关心。”张取家说。
张取家老人就餐的地方就是新华社区今年5月推出的“老年食堂”,社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为单亲、60岁以上空巢老人提供送餐上门、送服务上门等特色志愿服务,使社区内孤寡老人不再孤寂,不仅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更解决了他们的心理精神需求,也给社区老年人带来切实的幸福感。
时间银行爱心兑现
该社区还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成立“时间银行”,同时鼓励志愿者到“时间银行”开户。“时间银行”开办后,社区给每一位注册志愿者都发放了“时间存折”,清楚地记录志愿者每次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志愿者可凭借“时间存折”在社区“时间银行”兑换生活用品和服务。目前,“时间银行”已经储存了价值5000余元的物资用于志愿者兑换,累计有86名志愿者使用“时间存折”实现了兑换。(陈施)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