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 控制疫情,社区是关键阵地,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枞阳镇新华社区疫情防控战中,涌现了太多的感人故事,他们或帮人代购、或为社区送餐,或始终如一日的坚守。
守好楼门打开心门
“谢谢,太感谢了,天天都麻烦你们!”2月15日,身穿红马甲的新华社区网格员,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去了酒精和口罩,在家隔离的居民张某连声道谢。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14位涉武返乡人员均由社区网格员“一对一”专人负责联系对接,负责其日常的生活保障。
新华社区除了督促隔离人员“足不出户”外,还安排医护人员做好每日两次体温测量记录,并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只要对方有需求,都有专人送货上门。
据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介绍,这些天来,从鱼肉菜米,到灯泡、螺丝钉等生活物资,她和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们逐一登记,到超市购买后再一一送到楼里。把好楼院门的同时,社区网格员还坚持挨家挨户地宣传、走访,让大伙儿在家里也要做好防护。
90后志愿者 当好守门人
2月12日,兰州大学的在校生陈远看到社区里面在招募志愿者,就果断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得到家人的一致支持。从那天起,陈远便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入户宣传防疫知识,张贴海报,在第三片区卡点对进出的居民进行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有一次值班结束后,陈远将买的几斤水果送到值班点,便想悄悄地走开。被眼尖的居委会干部发现后,陈远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只是我的一点小心意,我先走了。”
陈远说:“我是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一分子,只是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只要加班一天,我就免费送餐一天
连日来,社区工作人员为一直坚守在一线,吃饭成为一道难题。枞阳县枞阳镇辉煌商贸有限公司老总许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现在自己公司还没有复工,何不请食堂师傅为坚守在一线的新华社区工作人员免费送上热乎乎的饭菜呢?
说干就干,2月12日中午,许国就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手上。看着大家吃的很香,他感到十分高兴,还激动地说:“社区工作人员身在基层,直接服务居民,平时工作很辛苦”,并承诺道,“只要他们加班一天,我就免费送餐一天。”
“像许国这样热心企业老总,每天亲自送来可口的饭菜,这让我们奋战在防控一线的人身上充满了干劲,心里也感到很温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发出内心的感慨。
爱的绿色通道
“我要去做透析了,现在门封了怎么办?”夏某某说,如不按时透析,几天就可能出现严重病变。为此他心急如焚,家里人也急得掉眼泪。
新华社区网格员在接到情况反映后,给患者家属打电话详细了解情况,夏某某是一位尿毒症患者,每隔两天要坐轮椅到县医院进行透析治疗,现在小区很多路口都设置全封闭路障,进出很不方便。
了解情况以后,社区网格员撤除卡口的路障,重新为夏某某安装一扇能开能锁的移动门,定时定点为他开放,并在门上留下了网格员的电话,只要夏某某有需要,可以随时电话联系,社区网格员会第一时间赶来上门服务。
上门送口罩
咚咚咚……家住新华社区的六旬许阿姨听到敲门声,心里纳闷:会是谁来串门呢?
打开门一看,几个带着口罩的年轻人递过一包口罩说:“王阿姨,我们是新华社区的志愿者,这是社区给您送的口罩。”许阿姨连声道谢。
考虑到社区老年居民较多,为了避免集中预约登记和去药店购买时产生不必要的交叉感染风险,新华社区分五个片区,每三天一次,每户送一个的原则,由新华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将口罩送到居民手中,做到了志愿者多跑腿、居民不出门。
“在特殊时期,一个小小的慰问与关心,都会给大家带来温暖与力量。”社区网格员郭玉若说。
联防联控保安全
“过年不串门,出门戴口罩……”一大早,枞阳镇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就背着扩音喇叭走街串户宣传提醒。熟悉的乡音、易懂的话语,居民们都说:“听得懂、听得进,我们也能做得到!”
走访、摸排、宣传、值守,自疫情防控开始以来,张仕仪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谈及是否觉得辛苦,张仕仪笑着说:“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的,我们干再多都值了。”
网格员郭玉若、张风姣不仅负责防控物资的筹集、报表的制作和上报,还要上门入户;网格员左烨带头挑重担主动值夜班、外出采买、社区巡查……
新华社区早谋划早行动,最先于2月6日在辖区内设立了5个卡点,封闭了29条巷道。全力做好社区人员进出管控、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及车辆消毒等防控工作,大家坚持24小时轮班值守,构筑起一道牢固的基层防控屏障。
一个个身边的镜头,一个个温暖的画面,一个个坚定抗击疫情的身影,汇成众志成城抗疫情的人物群像,聚起联防联控的别样“暖光”。(陈施)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