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春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午后的一场大雨将路旁的一景一物洗刷掉了灰尘,空气显得更加清新。清明前的一天,笔者一行穿过雨后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来到雨坛镇高甸村,眼前呈现的是一个漂亮、整洁的新与旧相结合的村落,村子里一栋栋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中间夹杂着旧式的白墙黑瓦,乡路整洁朴素,绿树、花坛、自然田野点缀其间,似一幅美丽乡村的风景画。
几年前,高甸村还是个贫困村,村子位于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两千多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295人。这几年高甸用中药材做文章,摸索出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如今村子不仅全部脱贫,还依托中草药种植打造特色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我们村近几年靠种植中药材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知道一些中药知识,每到收获的季节,经过烘干,村子里到处都飘荡着药材特有的香气。”高甸村党总支书记吴照泽告诉笔者。
对于村子的变化,吴照泽深有体会。2014年,吴照泽通过选举任职高甸村党总支书记,那时还不到30岁的他从一个普通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家乡的“领头雁”,当年的高甸村一穷二白,村集体收入为零,自小生长在本地的吴照泽对村子里的情况摸的很透,在他看来,要想带动全村脱贫致富,首先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看到希望,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村子就不愁发展。
在吴照泽当选书记之前,高甸村连村部都没有,所有村干部都在村里一处老年活动中心里临时办公。上任之后,吴照泽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租赁一所废弃学校,将其改建成村部,极大的便利了村干部办公和村民办事,为服务群众提供阵地保障。
高甸地势偏远,是一个不沿路、不沿河、不靠城,种水稻缺水,种玉米不值钱,守着土地勤劳耕种,却越种越穷的穷山村。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致富路,一直困扰着“新官上任”的吴照泽。好在曾在外地工作过几年,见多识广加上年轻脑筋转的快,没过多久吴照泽就想到了一条出路,虽然本村传统农作物种植成不了气候,但周边许多地方都有种粮大户,现在都实行机械化作业,可以购买机器出租给农场和大户,收取租金。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全体村干部的支持,没过多久,两台利用财政相关配套资金购买的收割机和旋耕机就采购完毕,当年,这两台机器为村集体带来了2万元的收入,账上第一次有了结余,这让所有村干部足足高兴了好几天。
尝到了甜头,高甸村两委班子不再满足于单靠出租机器来盈利创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山地居多,盘活山地资源才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2017年,我们通过多方奔走,最后在帮扶单位义安区政协的帮助下,和铜陵一家药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在村里发展中草药种植,没想到的是,第一年试种就成功了,收益超过3万元,还带动11个贫困户务工,人均年收入在4000多元。”吴照泽说道。
之后,高甸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开垦了100山地和20亩闲置田地,种植了太子参、药用牡丹、吴茱萸、开金锁等中药材,曾经的“贫土地”全部变成了“金土地”。随着药材种植规模一点点的扩大,高甸村因时制宜建设了扶贫产业基地,配套烘干房、切片车间等基础设施,形成一套完整产业链。看到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广阔,高甸村的乡亲们热情涨了起来,在村里的支持和鼓励下,有23户农户主动在自家田地里种植中药材,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加工后再出售,做到村集体、农户双丰收。
打铁趁热,由吴照泽带头的高甸村党员干部,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把全村1700余亩土地流转到手,村干部带头种植700亩传统农作物,剩余1000亩土地通过村合作社发包给种植大户,光是土地承包费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的收入。去年年底,村合作社还发展了20亩特色黑斑蛙养殖,据了解,目前村两委班子正在谋划新建一些厂房,准备建成后租给养殖大户用于生猪养殖。
2019年,高甸村最后一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全村顺利出列,当年,村集体收入15.4万元,高甸村村集体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由劣到优、环境由差到美、群众由穷到富,实现了华丽“蝶变”。吴照泽表示,下一步高甸村将通过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让高甸更加美丽,村民更加富裕。 (乔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