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 为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利益矛盾,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钱桥镇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强化信访政策宣传,做实做细信访工作。
拓宽宣传渠道,提高信访受理能力。充分利用LED电子显示屏、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册、召开村监督委员会培训会议等群众看得明、听得进、易理解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信访诉求受理范围、办理原则等内容,切实提高群众的信访法治观念,增强群众的风险防控意识,引导信访人依法、如实、有序、有效表达诉求,避免群众因不了解政策或办理情况反馈不及时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同时强化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的学习培训和纪律教育,不断提高机关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工作的能力,避免处理信访举报的随意性。积极探索疑难信访事项评议、推行信访评议新模式,从2017年开始连续开展信访事项公开听证评议,逐步形成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等参与监督信访事项听证评议制度化、常态化,促进疑难复杂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同时,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使信访人正确理解国家法律、政策,进一步转变思想,主动放弃不合理诉求。
公开听证评议,搭建信访新平台。2019年8月,钱桥镇举行信访事项听证、评议会,由县人大代表、司法人员、群众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团就钱桥村鲍某土地确权纠纷信访事项和宣庄村吴某田亩补贴信访事项分别进行公开听证、评议。信访公开听证评议给信访事项人员作出了满意解答,解开案件信访人员思想疙瘩,依法、公平、公正、及时解决了信访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社会效果”。同时把问题亮出来、把道理摆明白,让当事双方公开说理、公开评议,综合运用道德、舆论、调解等社会资源,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有效性、透明度和公信力;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听证评议,为信访事项化解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多方参与、辩理析法的新平台,枞阳县钱桥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监督信访事项公开听证评议活动受到好评并在“安徽人大”刊登报道。
变“上访”为“下访”,做好信访预防工作。创新信访机制,“上访”变“下访”、“走访”,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进村入户走访上访群众,面对面的谈心,并带问题下访,到上访户家中沟通交流;由班子成员带队,对所联系村信访户入户进行信访政策“大走访、大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法制观念,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问题,自觉遵守信访秩序,对信访举报人的权利义务和正常上访程序和渠道进行见面宣传,听取信访人意见,找准信访“症结”,做好“预警”处理,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定期组织力量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走访,及时掌握一些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重点事、重点人和一些苗头性、动态性问题,真情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做好稳控工作。
狠抓网络建设,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以镇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11个村的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为平台的镇村组三级民情收集渠道,构建起覆盖全镇的民情收集和矛盾排查网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行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信访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推进信访“四最”,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预约接待制度。“有矛盾、有纠纷、找中心”,镇每天由镇班子成员轮流到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接访,党政主要负责人确保每周各安排一天在中心接访,确定专人跟踪督办、协调,保证了信访案件能够按期办结。坚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协调处理各类重大信访案件。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查找化解积案的政策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把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落到实处,着力化解钱桥重点信访积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实现了信访工作由“面对面”到“心连心”的转变。
创新“社区协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开展社区民主协商,在高丰村实施枞阳县首家社区协商省级示范点建设项目,推动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治理,及时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社区协商”激活了党建工作神经末梢,打通了农村社会管理最末端“毛细血管”,“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民主协商已成为村民参与社区工作的主渠道,村民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党群心连心,确保农村信访维稳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消化,有效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
2019年钱桥镇共排查出各类信访案件19件,超前主动地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妥善协调处理各类案件19件,调处率达100%,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全镇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肖春 尹传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