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沟镇大新村近两年来被称为“丝瓜之村”,村里有面积达数百亩的丝瓜种植基地,许多村民家里屋前屋后也都种植了丝瓜。“一开始我们是试种,没有形成规模,后来发现丝瓜种植技术含量不高,效益又不错,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就高了,渐渐地就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大新村党总支书记杨信来介绍道。
说起几年前的大新村,杨信来颇有感慨:当时道路不通,晴天一身灰,雨身一身泥;村里没有任何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里的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村民家的空调转不起来;村里没有自来水,严重影响村民的健康;村民们无所事事,没有致富门路……
如何发展?大新村在探索,既要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又要壮大村集体经济。
就在此时,以杨信来为代表的村干部,决心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他们各个摩拳擦掌铆足了劲,誓要干出个名堂。他们开始了一户户的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2018年,经过外出考察学习,杨信来他们发现,大新村生态优良,雨水充沛,是种植药用丝瓜的好地方,于是村里决定大规模发展丝瓜种植,为此专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开始了特色丝瓜种植之路。
夏日的傍晚,走在丝瓜基地,藤蔓上点缀着一朵朵黄色的花,一行行丝瓜架下垂满了长长的丝瓜。杨信来指着一条条正在生长的丝瓜兴奋地说:“我们种植的丝瓜跟普通丝瓜可不一样,能生长到1.5米、重达7.5公斤左右。丝瓜成熟后通过加工变成了丝瓜络,而丝瓜络具有通筋活血的作用,是优良的中药材,可以与很多中药相配,制成各种汤剂和中成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至于销售,大新村与亳州药厂签订协议,村里负责种植,药厂保证收购,这样保证了村民的最大权益。
丝瓜种植相比于水稻,比较效益大多了,并且还有药厂的最低保证价格,引得村民家家都跃跃于试。
周济美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他对丝瓜种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扶贫工作队就因势利导,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并无偿提供种苗,为其申请产业扶贫资金。周济美也很争气的,像侍弄婴儿一样精心打造他的丝瓜基地:浇水、施肥、剪枝一丝不苟。现在,他的丝瓜田郁郁葱葱,一片丰收景象。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大新村从流转土地给租金,到吸纳务工发薪金,再到现在帮教贫困户、农户技术,顺利地让12户村民在自家农地上种植瓜蒌和丝瓜,大新村以丝瓜、瓜蒌特色种植为跳板,奋力实现脱贫致富小康梦。
漫步大新村,一条条通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丝瓜基地如星棋排列,一排排民房镶嵌其中。基地里,村民们头顶遮阳帽,汗流浃背小心地采摘着。
杨信来掰着手指头向我们算着说,按照现在丝瓜络市场价格40多元每公斤计算,一亩地净收益比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空间要扩大了好几倍。今年基地种植的200多亩丝瓜,加上农民自己种植的100多亩,纯收入应超10万元。”听了杨信来的介绍,我没料到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丝瓜,有着如此丰厚的含金量,感觉这里的丝瓜就是一条条脱贫致富的“金瓜瓜”。
大新村整个的丝瓜种植面积有300多亩,除了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外,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璇琪家庭农场也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多亩种植。2年多来,合作社和基地共吸纳了46个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户11人。
由于良好的效益,村民正尝试以多种方式扩大再生产,杨信来介绍,“我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土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型经营模式。吸收土地入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尽最大努力助村民们早日走上致富小康路。”(乔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