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山村位于枞阳县官埠桥镇西部,地处黄公山余脉,东濒连城湖,西临菜籽湖,全村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耕地2536.5亩,山场9500亩,水域面积300余亩,素有“七山两地一分水”自称。全村辖54个村民组,总人口3764人,其中贫困人口199户594人。
近年来,官山村两委问山施策,做足山场文章,先后培育扶持“仙羽舌”白茶、芬平黄牛养殖和油茶种植基地等众多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转变农户观念的有力抓手,集中了富余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真正实现了农业富民、产业兴村的目标。
“仙羽舌白茶”是安徽省官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列茶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得业界广泛赞誉和广大消费者青睐,现有白茶基地2800亩,年产白茶1.8万斤,产值1600万元;荣获全省、全国“一村一品”荣誉称号;公司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近年来,通过扶贫车间建设,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打造了农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人口37人,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贫困人口务工,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帮助这些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目标。
在扶贫车间里,贫困户朱有莲长期从事拣茶工作,她因病致贫,因为病情,不能外出务工,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贫困户汪爱云,因是聋哑残疾人,无法外出务工,通过村委会介绍,在扶贫车间从事茶叶包装工作,让她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价值。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让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篾匠吴成友是视力一级残疾贫困户,通过村企帮扶,利用本村毛竹资源,每年为茶场手工编织茶篓400只,仅此一项就增收1.2万元,同时引得周边茶场也向他定购茶篓,加上采茶务工及家庭收入,他家因此脱贫。这些贫困户通过辛勤的双手,成为扶贫车间里身残志坚的脱贫典范。
该村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0余人,其中苗族妇女李志平家因孩子患先天性心脏病致贫,其丈夫二哥吴道生家也是贫困户,根据苗族姐妹李志平、李志芬从小养过牛、种过茶的优势,村鼓励扶持她们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场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先后两次推荐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民委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专题培训班”,让她们获得相关市场信息,拓宽了视野,鼓足了信心。并向省民委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专项扶持资金41万元。现合作社的养殖纯种黄牛、种植油茶已形成绿色生态种养殖生物链,且已初具规模,目前林下散养黄牛达60余头,年出售12头,年产牛犊15头左右,年收入达15万余元;油茶种植100亩共5000余株。通过加大帮扶力度,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X”等扶贫带动模式,其特色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现已带动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李志芬因此成为创业带头人,当选为枞阳县政协委员。(陶峰、叶慧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