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十六载,王海生用热血书写赤城,用实干诠释担当,3次获评“优秀士兵”称号,1次荣立三等功,是战士心中粗犷又不失细腻的“老大哥”。退役转身后,35岁的他选择回到故土,从零起步,入职邮储银行枞阳县支行从事综合管理工作,两年后,他主动请缨,投身脱贫攻坚战场,成为大岭村村民可信的“带头人”、可亲的“贴心人”。
“在部队,穿上军装,我是一名战士。离开部队,脱下戎装,我依旧是名战士,闻令而动,令出行随。”从“军人”到“银行职员”再到“扶贫队长”,王海生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的精神。
满怀赤诚踏上扶贫路
“吴大哥,家里的鸡呀、菜呀长的还好吧?可有需要帮忙的?”
“好,都好哦。多亏了王队长你哎,鼓励我种些蔬菜,养些家禽,还帮我吆喝,让我也不愁没地销。”
2018年4月,王海生正式派驻到白梅乡大岭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同年9月,当选白梅乡选派帮扶干部党支部副书记。王海生口中的“吴大哥”正是他驻村后主动要求帮扶的2户“重点”贫困户中的一户。
吴大哥原名吴礼青,是特殊供养户。在刚帮扶那段时间,王海生总是联系不上他,心急如焚的只有通过多方打听,托人留意,才得知他从浙江回到白柳镇桂元村妹妹家。王海生二话不说,立马赶到桂元,找到了他,在仔细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吴礼青手机号码换了,现在由于身体原因也不再外出务工。“王队长,在知道我的难处后,立马就和我说‘房子已经改造好了,门前杂草也清理干净,就等你回家’。”这份来自家乡的牵挂,让许久未回家的吴礼青为之动容,没过两天,他就回到大岭,并在王海生帮助指导下,种起了小菜园、养起了家禽,2018年回乡当年就顺利脱了贫。
2年4个月,6万4千公里,是王海生2018年7月购车后的累计行程数。这里面有他奔波的辛苦,更有他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多跑腿”“多服务”的汗水。在他的车上坐过要去乡卫生院办理慢性病卡的残疾人,也坐过因精神病发作需紧急送往医院的病人……“他的车都快成了村里的车了。”村民笑着说道。
事事留心,件件留意,王海生用质朴而真挚的感情守得云开见月明,大岭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降到2019年的0.1%。
扑下身子遍寻“脱贫方”
“哒哒哒,哒哒哒…………”位于大岭村的安徽玉堂雨具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穿针线、抬压脚、裁片,忙的不亦乐乎。
安徽玉堂雨具扶贫车间于2018年10月入驻大岭村。当时的大岭村一穷二白,贫困发生率高居全乡之首,如何让大岭村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王海生决定先从就业入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他充份利用邮储银行金融行业优势,多次实地对接行客户安徽玉堂雨具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盘活老村部资产作为玉堂雨具扶贫车间,积极吸纳8户贫困户就业,解决近20个闲置劳动力就业,为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就业基石。
在扶贫车间渐入正轨的同时,王海生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是在外务工,难道农田就一直让它荒芜着?
要将“荒地”变成“沃土”,光想不做可不行。经过多地考察调研,王海生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讨论决定引进药用丝瓜种植项目。2020年6月,村集体流转50亩土地,同时发动在家有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困难群众参与药用丝瓜种植搭架、栽种、除草、施肥。“我们丝瓜基地前不久就喜获丰收,为村集体增收了5000元,虽然数额不多,但也算是好的开始。”工人们踏着坚定的步伐,耕耘起丝瓜地的明天。
“如今,日子过得充实,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了。更高兴的是路也通了,灯也修了,文化广场也建成了,乡村的夜晚热腾起来了。”村民查小丽向笔者谈起这个“大变样”的大岭村,连连点头称“好”。
“疫”无反顾筑牢“安全线”
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王海生勇挑重担,战“疫”在一线。大年初二,提前结束休假的他,加入宣传防控小分队,每天不厌其烦的提醒村民口罩要戴好、勤洗手、少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对从湖北返乡回来的3户6人实行居家隔离,但隔离并不隔温情,他是他们专属“采购员”,生活物资缺啥他就补啥。
大岭村小岭头劝返值守点,地势高,到了晚上更是寒风刺骨,条件艰苦让人望而生畏,王海生却不惧难第一个报了名,担负起值守点登记、消毒,劝返的职责,确保从源头上杜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入。
在疫情防控那段时间,家住在安庆的王海生,考虑到大岭和安庆是两地,回去就得隔离,不愿耽误工作的他强忍思家之情,选择留下来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一干就是63天,直到疫情缓解。
没有吃不过的苦,没有迈不过的坑,在大岭村的日日夜夜里,王海生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斗争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带领村民攻坚克难、脱贫摘帽。他说,能看到村民有所得、有所获,便是他帮扶最大的收获。(王海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