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铜陵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章根红作为全省第六批选派干部,到会宫镇晓春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那年,他四十岁刚出头。
章书记来村时天正下起了秋雨,朱长胜书记握手打趣道,“是章书记送来了及时雨哈——”,晓春村背依拔茅山,三百多米高的拔茅山山高林密,山体贫瘠,多是灌木杂树,计划经济时期栽种的五十多亩茶园都荒废了;面临白荡湖,近千亩的东风圩圩堤低矮单薄,十年九涝,守着个鱼米之地却缺粮少鱼;村里没有一家集体企业,村集体经济近乎空白,系全县65个贫困村之一。
第二天一大早,章根红就去松元走访,决定问计于民。第一走访对象就是朱泽峰,是个退伍军人,得知是县里派来的扶贫书记,朱泽峰说,“人家江苏是家家都办厂,做生意,我们家里人跑去打工,江浙人脑子就是活。”朱泽峰的话被记在了心底。
差不多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章根红遍访各村,奔波于各贫困户之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搞清楚了哪一批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的,哪一批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摸清了底数,一股底气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巍巍拔茅山,浩淼白荡湖,晓春村拥山襟湖,3795亩山场、400亩水面、3700亩圩田,却是个贫困村,相当于抱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这么多的自然资源却不能有效利用,发挥效益,肯定是思路出了问题,章根红决定向大山求计,向圩田问策。章根红带领村支两委一帮人披荆斩棘爬到拔茅山顶,他们找到了原来的老茶园,当地人称为东坡茶园。茶叶名叫东坡雀舌,叶厚芽嫩,汁浓汤醇,香气馥郁。
章根红这次登山,统一了两委想法,决定实施“茶叶种植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开发利用村集体林场资源和大户流转农户的林地,采取“村集体+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了张辉晓、朱正才两个大户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546亩,常年的吸纳附近村民及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据测算农业产值达800万元。目前,晓春村是“一村一品”茶叶种植特色产业村。
位于拔茅山东麓的牛头山荒坡上,村里为10户申办了装机容量30KW的户用光伏电站,户均年受益3000元。看护光伏电站的公益性岗位又为扶贫户提供了打零工机会,这是一种良性互动。
村民史发青是个能人,他养猪的手艺数一数二,养的猪又肥又大。但他也是个不幸运的人,妻子王春娥自嫁给他后,行为日渐异常,到医院一检查——患有精神病,好在女儿是健康的,乖巧伶俐,这才让史发青有了希望。了解这些后,章根红跟史发青谈了一次,并鼓励他道,“老史,你会养猪,条件不错,你看这山边的空地上,砌几间猪栏,自繁自养,年底出栏,这土猪肉有销路的。你先算一下,建猪圈可要多少钱,这没卖的猪仔就自己养,钱我给你想办法。”
章根红说的是有依据的。按照当年的产业扶贫政策,养殖生猪2头以上跟母猪最高能享受3000元补助,养牛2000元补助,家禽50只以上补贴800元,种植蔬菜0.2亩以上补助600元,同时按照“户贷户用”政策,可以申请2万元贴息贷款。
史发青身处困境,但听进了章根红书记的建议,借机发力,凭借扶贫政策、扶贫资金一举脱贫。那年底,有人问起当年收成,史发青笑得合不拢嘴,“光补助我就拿了7000多块,猪、牛出栏净赚了好几万,贷款第二年就还清了……”
村里像史发青这样的贫困户1共60户519人,政府全部帮助购买了农村医疗保险,享受健康扶贫“351”“180”兜底政策。
在晓春村部会议室,墙上挂着“晓春村脱贫攻坚作战图”,用箭头分成6个片区,明确任务、落实措施,章根红率村一帮人抓住了统筹推进这个把手,争取项目资金116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庄水泥路、土地平整,抓党建促脱贫,兴建扶贫车间,盘活集体资产,打造一村一品增加村集体收入,“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8年,晓春村贫困村出列;2019年,晓春村扶贫工作代表铜陵市顺利通过省市际交叉检查考核;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21万元。
是一场秋雨将章根红送到晓春村,如今晓春村已穿过这雨幕,接下来的乡村振兴计划正如一场春雨,晓春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吴志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