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 在横埠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黄山村的瓜蒌、玫瑰、新华村的无花果、雨亭社区的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振兴加速推进,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蓝图。
产业发展势头更强劲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横埠镇黄山村的瓜蒌园内,处处可见人们劳作忙碌的身影,以及瓜蒌藤下鸡、鸭、鹅抛食、追逐打闹场景,好一派田园风光。“我腿不方便,不能负重,在这做点杂事,一天能有80元的收入,多亏这产业园。”家住该镇黄山村双井组,曾经的贫困户黄言孝高兴地说道。
横埠镇位于枞阳县东部,北与合肥市接壤,面朝长三角,交通便利,该镇抓住契机,引导村民加快多元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横山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黄山村瓜蒌生产基地,新华村中药材生产基地,新庄村稻虾混养生产基地,合龙村和雨亭居委会农业整合体,育才、谋道、利华村油茶种植基地,中义、孙岗、龙山村水产养殖合作社等22个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把发展产业转化为精准扶贫动力。该镇还积极探索村与村之间横向产业协调发展模拟,打破村与村相互壁垒,坚持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的发展思路。通过片区内组织一体化设置、队伍一体化管理、人才一体化培养、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体化设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村集体经济壮大更突显
横埠镇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主抓手,全镇22个村社区都创办了经济合作社,建起了一至二个既能带动村民致富,又能增加村集收入的产业。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产业。”中义村曾是枞阳县深度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底子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不高。面对贫困现状,该村没有气馁,决定村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致富,如是村两委就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市财政局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筹资125万元,创办了“忠毅养牛场”,并采取“村合作社+贫困户”,实行“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经营模式。
横埠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支部建在产业上,村企联建促发展、党建引领促振兴”的方式,充分整合党建、社会、产业、人才等资源,推动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方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切实把基层组织建到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到产业链上,激发基层发展新活力。
周岗村把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抓紧抓落实,积极引进在外务工,本村能人张邦超回家创办“周岗村九里十三荘特色种植业基地”,张邦超以3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村民荒地80亩,种植紫薇、红叶石楠等名贵苗木,再以80-100元每天的工资,吸纳村民到基地里务工,带动了60多户村民增收,从耕种到养护,抛荒的土地再生金,村民们在稳定就业务工的同时,收入得到了稳定的增长。新华村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困户脱贫的主要抓手,动员村民周庆平投入60多万元,流转村民荒地50多亩建成“魁岭无花果产业扶贫基地”,该扶贫基地,每年不仅为26名村民提供年工资5000元,在家门口就业岗位,还为村集体创收50000元。
据了解,截止9月,全镇22个村(社区)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2个,45万元以上6个,其余都是35—40万元。
高标准农田助力乡村振兴
横埠镇的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产能运”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
“过去这里田地稀疏,不好耕种,许多地方农机无法下田,请人工耕种费用高、效率低,大家都不愿耕种。如今,全部都实现了机械化,既节省了开支,又省时省力省心。”一大早,种粮大户何兵驾驶着农机,在自家承包的田地里忙活。从他的语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他注册了“枞阳县兴丰农机专业合社”,流转了513亩圩田,购置了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21台,无人机13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以前没建高标准农田之前,我们家田里只能种植一季水稻,现在建了高标准农田,解决了排涝问题,能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了。不仅种植环境越来越好,更鼓足了我们自己的腰包。”说起近几年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横山村农户章五华脸上溢满笑容。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横埠镇把农业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2021年该镇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178亩,涉及黄山、谋道、合龙等8个村,2万多人口受益。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王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