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在线消息 午后的阳光洒在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新建的花瓣广场上,青石板路面泛着温润的光泽,路边各色花卉随风摇曳,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广场上休憩闲谈。
“现在村里真是大变样!”村民吴小安站在话语轩内自豪地说:“路铺好了,路灯亮了,广场建起来了,一点儿不比城里差!”他身后的村庄,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入村,民居错落有致,自来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
自去年11月以来,新民村探索以“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的乡村建设为路径,整合资金390余万元,建设省级和美乡村新民村车富中心村。如今的新民村,“硬件”“软件”同步升级,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前想发展,心里没底。”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茂坦言,为了真正给村民营造一个宜居环境,村“两委”直面“脏乱差”问题根源,重点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了137户房前屋后“三清私拆”工作,改建卫生厕所35户,修建组组通道路1150米,安装路灯60盏,“咱们村,也要当‘网红’!”
经过综合整治,村庄的颜值美出了新高度,村民过上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住在这样的‘漂亮村’里,真是越来越幸福了。”村民张老汉笑着说。
彩绘文化墙与墙上悬挂的犁、耙等传统农具相映成趣,静静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千年传承。村中央新落成的候鸟学识广场上,展翅的白鹭雕塑栩栩如生,以及湖畔精心设置的观鸟平台,成为村民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课堂。渡江战役纪念碑庄严肃穆,石座上"红色文化永传承"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来时路。
"这些犁耙记录着祖辈的奋斗,那边的纪念碑铭记着英雄的牺牲,现在的候鸟广场则展现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要让年轻一代记住根脉,珍惜当下,共创未来。"吴正茂说,新民村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美乡村,不仅要有美丽的外在,更要有文明的内涵。”
如今,这三类文化元素已深深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老人在农耕文化区回忆往昔,青少年在候鸟广场探索自然,党员群众常在纪念碑前开展主题教育。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创新实践,不仅留住了乡愁记忆,筑牢了红色根基,更赋予了乡村建设崭新的时代内涵,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深耕文化建设的同时,新民村的经济发展也迈出坚实步伐。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稳步增长,今年预计收入达80余万元。吴正茂指着正在翻新的民宿表示:"我们正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如今,行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上,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又能目睹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展望未来,这个曾经平凡的村庄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扎实的发展步伐,在广袤田野上续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而动人的注脚。(周素雅)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周素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