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重点,硬化措施,狠抓落实,锐意创新,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是突出粮食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宣传落实,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稳中有升,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57.4万吨,同比增长3.2%,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启动“种子执法年”活动,查处违法案件25起,有效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建成7个万亩粮油示范片,其中单季稻示范片亩产高达720公斤,在全省测产验收中位居前列。实施畜牧业提升行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5%。
二是突出龙头培育,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实施龙头集群扩张战略,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21家,增幅为历年之最。加快品牌建设,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组织12家龙头企业参加合肥、上海农展会。麒麟新安苗木和老洲凤翔土鸡合作社,成为首批省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试点单位,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全市考核中继续位居前列。
三是突出技术服务,科技兴农步伐加快。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农技站和兽医站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争取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其中千万元项目2个。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即将实施,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项目基本完成,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
四是突出防灾减灾,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完善农业防灾减灾预案,采取有力措施减少灾害损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得到加强,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成效突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顺利开展。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开始运行,在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化统防统治扎实推进,新增机防服务组织12家。2010年以来,全县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五是突出机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三资”清理工作,在省市验收考核中获得充分肯定。全面推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成立23个代理服务中心,建立全县统一的“三资”电算化管理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加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仲裁机构建设。继续实施“两镇二十七村”示范工程,以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落实好省级专项资金,提升村庄规划执行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2011年,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把握工作重点,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抓好春耕备耕和加强农业执法为重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好惠农补贴资金,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早稻播种面积,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组织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巩固农业发展环境,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突出项目实施,进一步夯实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确保2011年底建成2万亩高标准粮田。全面完成1.9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项目,加快形成沿江10万亩油菜优势产业带。继续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建成10个粮油棉高产攻关万亩示范片,在示范区内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努力提高粮棉油单产水平。启动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力争建设省级生猪示范场1个、市级5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三)抓好龙头示范,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围绕六大主导农产品,发挥好龙头牵动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龙头企业由生产型为主向生产加工型为主转变,努力把我县建成沿江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计划,加快培育核心龙头企业,今年选择10家规模大、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在争取省市专项资金上重点扶持,在制定扶持政策上量身打造,切实把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做优,把带动能力做强,把财政贡献做大,力争在国家级龙头企业上实现零的突破。引导龙头企业向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集聚,着力打造粮食加工、畜禽加工、纺织服装加工、苗木花卉和特色农业产业五大板块,力争2011年实现产值40亿元,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
(四)强化防灾减灾,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强化种植业、养殖业防灾减灾预案编制,及时提出应对方案,加强物资储备,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继续开展好春秋两季集中强免工作。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力争培育1家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五)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提升农民科学种养和转移就业能力。强化农民负担监管,抓好涉农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发挥好“三资”电算化管理平台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增强省级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效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投向农民积极性高、干部主动性强的示范镇村,不断放大“两镇二十七村”示范工程的带动效应。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原创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