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直 >正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会宫镇农技站站长王志信

时间:2014-05-23 15:41:46

  会宫镇农技站站长王志信,25年扎根农村,推广农技,身残志坚,带残服务“三农”,他对“三农”的热爱、痴迷、挚着,换来了当地农业长期丰产丰收。

  2006年8月16日一大早,王志信和同事在会宫街早市开展农技咨询服务时,不慎滑倒,造成股骨颈骨折。手术后,因伤处长期供血不足,加之劳累过度,造成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不能走路,他不得不再赴上海做手术,这次手术很成功,只是左腿比右腿短一点,走路有点跛,更不能走长路。2011年5月的一天,会宫村方宏真急匆匆地赶到站里,找到正在给群众做咨询的王志信,说他家的3亩田早稻这几天成片枯黄,他束手无策,心焦如焚。王志信听后二话没说,随方宏真一道,拄着单拐,拖着病腿,硬是走了近3里路来到田边,通过细看,确诊这里发生急性苗稻瘟,且发病较重。他随即给出正确的防治方法和恰当的肥水管理措施,并马上回头帮助选购对路农药及时喷洒;几天后,禾苗逐渐转绿。由于管理及时得当,该田单季仍取得亩产900斤的好收成,乐得老方逢人便说多亏了王站长,不然这年口粮就成问题了。

  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增多,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王志信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先后改造平整会宫大畈、建设村江心圩等,帮助流转土地1.8万亩,发展种植大户(合作社)90多户。对这些大户和家庭农场实行分户造册,分户指导,全方位提供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建设村村民余永四,家境不太好,有承包本村抛荒圩田的想法,但苦于缺资金,少技术,对包田更是“一抹黑”。他找到王志信,王志信鼓励他大胆承包,帮他赊购良种、农药、化肥,选购农机,争取补贴,手把手从育秧、栽插、销售等实行全程技术指导,还几次拄拐送药配药到田头,当年余永四承包的250亩圩田获收益近20万元,现在他已是县里响当当的种田能手、富裕户,带动周边近20户村民成为种植大户。

  建设村包田大户张兴国说,王站长有项特技,他能“闻”灾,圩田受灾程度如何,王站长一“闻”就知道了,并现场给出“处方”。2013年汛期,张兴国家近2000亩正处在分蘖盛期的太湖糯全部被淹,已投资160万眼看就要打水漂,张兴国都准备放弃了。王志信当天就来到他的圩田里,“闻”出浸在水里稻株还有一定再生能力,建议不要放弃。他先联系国元保险公司察灾报灾,自己每天现场指导,一星期后终使植株恢复生机,当年仍取得亩产950斤的收成。就这样,王志信不等不靠,主动介入,为村民自救提供对策,确保了全镇28处圩口丰年高产,灾年不减产。

  王志信说,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科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市场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三农”。他和农民群众交朋友,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安凤村的陶永春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他一人承包了3000多亩圩田。王志信的手机号码就成了陶永春的热线电话,两人几乎每天都要联系。在王志信腿病卧床的日子,陶永春几次用塑料袋装着枯黄的秧苗,请王站长给秧苗拿脉看病。今年陶永春又花了10多万元新买了一台大型高速插秧机,有说明书但他不会使用,王志信就上门手把手教他。今年开春,陶永春的这台机械大发神威,不仅为他节省了大量人工,还使秧苗密度行距更加科学合理。 方千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