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这播洒希冀的季节里,种粮大户们忙着检修农机,调试育秧流水线……为春耕生产忙得热火朝天。周潭镇种粮大户章家华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土地里照样能刨出‘金娃娃’。”从2005年开始,章家华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规模种植,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如今,已是全国种粮大户的章家华,每年纯收入达到数百万元。
近年来,我县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水平大步提升。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枞阳以“建基地、立龙头、拓市场、强科技、创品牌”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在转型中不断升级。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创建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
春耕时节,金社乡种粮大户张广斌热情高涨地在他2800亩的水稻田里忙开了。张广斌家的水稻田是县里万亩高产攻关示范项目的一部分,因为是高产攻关项目,去年他家的粮食单产要比一般家庭经营户高出5%—10%,成本要降低20%左右。
自2008年以来,我县已连续7年开展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截至2014年已经形成了10个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张广斌的粮食高产攻关示范片便是8个万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早稻3个、晚稻3个、一季稻2个)其中之一。此外全县还有1个万亩棉花高产攻关示范片和一个油菜高产攻关示范片。
为争创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县农委坚持以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科学播种等关键技术,依托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机耕机插机防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深松深耕、旋耕镇压、秸秆还田、工厂化育秧、机播(插)、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此外,还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了联系乡(镇)制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技术专家建立联系片制度,按照不同季节开展技术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户制度,按照不同农户开展蹲点服务。
据统计,自开展创建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工作以来,我县每年粮食产量均稳定在10亿斤以上;油菜高产攻关示范片亩产提高了近20%;棉花高产攻关示范片实现了320公斤籽棉的单产指标,比全县平均单产高出了42.5%。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枞阳这样的农业大县来说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枞阳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在转型中不断升级。
为促进农业在转型中不断升级,我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和成效在全省位居前列。截至目前,全县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0%,仅陈瑶湖镇现有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就达1200余户。这些种粮大户中,绝大部分接受过技能培训,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014年8月,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在麒麟镇拉开帷幕。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消除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担心和疑虑,更多农民自愿加入土地流转行列,农业规模经营队伍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的不断扩大,直接催生了大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它们的涌现又促进了以“国字号”、“省字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的崛起。
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从目前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迅速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高春英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