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直 >正文

对生活垃圾处置情况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16-03-08 15:24:22

  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自枞阳县区划调整后,城镇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当前,我县城乡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如何?笔者曾多次参加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情况的考核工作,县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动乡镇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自2013年启动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考核以来,虽然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但效果并不明显,还有待于认真思考与深入探索。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近百万的人口大县,据统计,城乡日产生活垃圾200吨,年产约72000吨,其中县城日产生活垃圾50吨,年产约20000吨,占垃圾总量2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中不易降解塑料袋(俗称方便袋)、塑料薄膜以及建筑垃圾增长较快,且这类垃圾对环境污染较大。目前,我县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就地填埋和外运焚烧两种处理方式,其中县城区和部分乡镇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安庆或桐城焚烧发电,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大多数乡镇普遍采用简易填埋式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单一、原始。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因受资金的限制,普遍未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建设,如有的乡镇只在填埋场周边挖掘排污沟,不定期对垃圾进行简单覆盖。更有甚者,生活垃圾不填埋,集中堆放。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比较严重,周边的老百姓意见非常大。2012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以后,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并将城区环卫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将环卫工作向小街小巷、卫生死角延伸,努力实现城区全覆盖,确保道路保洁规范干净,垃圾清运及时彻底。仅2014年度清理卫生死角就有60多处,垃圾400多吨。自环卫保洁市场化以来,县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反观乡镇的环境卫生状况,虽有乡镇也将集镇区保洁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推向社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环卫企业承担保洁和垃圾收集工作,但作业标准不高,管理水平粗放,乡镇环境卫生状况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特别是街道的沟渠、水塘和空闲地已成为“天然的垃圾场”,垃圾围村问题突出,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差甚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乡镇、村领导虽对垃圾处理工作有一定重视,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未能形成对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以致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流于形式。例如部分乡镇只扫一扫镇区街道主路面,做点“面子工程”,背街小巷、广大农村和池塘沟渠垃圾成堆,无人问津,成了天然的垃圾处理场所,甚至有的地方存在垃圾“雨天靠水冲,睛天靠风扬”的状况。

  (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大部分乡镇只能通过对街道门面的各商户收取有限的环卫费来弥补。但仍是捉襟见肘,致使乡镇集镇保洁人员过少,且工资偏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少数乡镇集镇和大部分村至今都没有垃圾收集点,自然形成垃圾堆放点。有的修个简易垃圾池,集中收集生活垃圾。大多采取露天堆放,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每一个垃圾堆放地都成了一个污染源,大量的污水由地表渗入地下,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政府设置垃圾堆放点时,时常出现周边居民极力抵制的尴尬局面。

  (三)居民卫生意识不强。随着城镇化不断扩大,村民对垃圾处理的紧迫性虽有一定认识,但自觉性、积极性不够,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地向农村传播,农村垃圾特别是人口密集的街道、主要河流和主要交通要道边的垃圾量每年都以10%-20%的速度在增长,但由于受传统形成的垃圾随意乱倒乱堆的不良习惯影响,大多数居民对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自觉性、自律性、积极性明显不够,时常发生垃圾随意堆放在公共场所或几不管的地方。

  (四)垃圾管理工作机制不活。县政府设立了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县城管执法局,主要承担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乡镇一级具体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有的只有分管领导,且因分管工作过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谋划和跟踪监督,督查管理不到位,仅靠保洁人员的自觉性,在日常保洁过程中时常出现“缺斤少两”现象,粗放式管理导致环境卫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三、关于做好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城乡垃圾的有效处理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也是落实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强化对城乡垃圾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垃圾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要充分发挥好环卫部门主力军的作用,又要动员各行业、各部门和广大城乡居民对垃圾管理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逐步形成全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环卫设施。完善环卫设施建设是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县、乡两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备垃圾中转车辆,建设垃圾池,加大垃圾桶的投放。同时要适当增加县城和乡镇集镇保洁人员及其工资待遇。其次,要积极拓宽垃圾处理经费的渠道。一方面要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城乡居民和单位垃圾处置费的征收力度;同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和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社会资金投入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参与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并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奖补,实现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和污染达标排放。第三,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收集池、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的布点规范,避免造成布点不合理性、盲目性,促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有序化,实现运行效率最大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县、乡两级政府应针对我县城乡环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有关环卫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或地方性规定,明确城乡环卫管理的主体、责任、权力和范围,大力推进城乡环卫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避免职责不清、规范不严、随意性大等问题。创新考核办法,采用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奖惩分明。要把农村垃圾处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排放治理有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要科学安排,强力推进。要大力引导城乡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类收集。在农村,要积极推行“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长效卫生保洁机制。

  (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长远,把城乡环卫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谋划,积极探索,不断汲取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创条件,改进我县城乡环卫管理方式,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社会、生态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

  (枞阳县城管执法局 汪日新)

稿件来源:
编辑: 荣长河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