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项铺,花红柳绿,枝繁叶茂。在雨具制造产业园,搅拌机、运输车轮番上阵,挖土机、铲土机你来我往,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项铺雨具制造业强势上扬,年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上规模的企业有18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小作坊遍布全镇各村。传统“花炮之乡”正在经历产业“裂变”,雨具制造业破茧而出,成为项铺经济重要增长极,而且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能人带动千家万户
项铺雨具制造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玉堂雨具厂的老板疏林。伴随着项铺雨具制造业的成长,疏林一直勇立潮头,搏击风浪。
项铺雨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疏林是最有力的见证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项铺人靠花炮过日子,虽然风险很大,但是铤而走险的大有人在,疏林也是从业者之一。在高压态势下,疏林选择了到江苏打工。裁缝出身的他,很快在江苏李家镇雨具企业站稳脚跟。后来,他又独自办厂,家门口许多人跟他后面打工,一批熟练技工应运而生。2004年,疏林返乡建厂,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生产,当地有50多户人家常年给他的企业生产雨衣。随之“雁群效应”显现,一批在外打工人员陆续回乡,一个个雨具制造企业在项铺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白石村的汪杨林长年在外打工,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回乡待业。4月份,在疏林的帮助下,他做起雨衣加工,现在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政府引导产业转移
在白金公路沿线,一个个成长性较强的雨具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腾达雨具服装厂的老总吴宣涛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政府支持,我们也不回来办厂。吴宣涛以前做花炮生意,2002年,准备办雨具厂。后来因为交通不方便,方方面面支持不够,他打消了念头,到江苏打工。2006年,他看到家乡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毅然回乡创业。吴宣涛之所以“梅开二度”,是当地政府在做“红娘”。项铺镇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80多万元资金配套建设长达4公里的白金公路。吴宣涛说,路通了,什么事都好做了。镇党委书记吴立贤表示,为了把雨具产业做大,镇政府认真做好产业规划,走“以园兴企、集聚发展”之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将废弃校舍优先出让给小能人办雨具加工厂。
政府“真金白银”支持,许多花炮生产企业实施转型,一些经营户也转向做雨具销售生意。吴宣涛弟兄三个就是典型。他们以前都与花炮结缘,如今,弟弟吴金涛是华特雨衣的当家,哥哥吴波涛主导华祥雨衣,弟兄三人生产的雨具占据河南市场。在采访中,大家戏言,他们三个“瓜分”了河南。优势项目拉长产业链
闭幕不久的第四届中博会上,项铺雨具制造业“靓女先嫁”,被江苏常州一家企业相中。武进东方纤维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上橡塑压延生产线项目,专业生产雨布。该项目既填补了省内空白,又为项铺雨具生产企业解决了原材料外购的难题。镇长鲍洪宾说,该项目预计今年12月份投产,一期工程上一条生产线,可月产210万米雨布,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新生产线投产后,还会有大量在外从事雨具生产的小老板回乡发展。
采访中,笔者注意到,业内人士对项铺雨具制造业的发展充满信心。疏林预言:“再过十年,项铺雨具要向江苏李家、浙江义乌叫板,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生产基地。”但是,大家也普遍感到,要发展壮大,必须突破“人才、品牌、专业市场”三大因素制约。让人欣慰的是,“翠玉堂”品牌已经注册,15个品种条形码已开始使用,企业不惜高薪聘用产品研发人员,雨具产品大市场建设也提到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列胜)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超级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