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杨友德的《浮山风景名胜全图》国画长卷绘就之际,正逢县政府与北京天上天集团正式签约浮山旅游开发项目。杨友德老人听到这一备受枞阳百万人民关注的好消息后,高兴万分,并激动地说:“我一直对浮山的旅游开发很有信心,因为浮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也是一座佛教与文化名山,资源独特而宝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浮山的旅游业一定会大放异彩的!”
今年68岁的杨友德老人精神矍烁,颇具艺术气质,许是得益于艺术的侵染和滋润,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些,1961年,杨友德从池州师范毕业后,曾在麒麟、浮山、枞阳等地工作过,当过教师、文化站站长,先后任浮山园林管理处主任(兼浮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等职位,他能写会画,爱好艺术,曾是《安庆报》的通讯员,有多幅摄影作品在报刊发表并入选相关选本,多幅国画、泥塑等作品数次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书画展,工作成绩出色,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嘉奖。2002年退休后,杨老别具慧眼地在上码头老街买了一栋清代老屋,斥资3万多元对老屋按原貌进行复古式修复,取名“雅俗斋”,使老屋旧貌换新颜。今年10月10日下午,我们慕名第一次去杨老家拜访,没有电话预约,穿过上码头菜市场,在那条麻石条铺就的老街上由东向西走,没问一个人,轻而易举就找到了杨老的那幢显眼而独特的住所——檐下挂着四只红灯笼,朱红的木柱,木质的阁楼,书着“雅俗斋”三个大字的木匾悬挂于门楼正上方,在一群灰头土脸的老屋中脱颖而出,俨然成为上码头老街一景!
走进古色古香的雅俗斋,立即就被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氛所包围,壁画《春江叠嶂》、国画《八骏图》等,墙上挂满了杨老创作的作品,还有泥塑、根雕、彩绘等作品触目皆是,让你觉得,这座老屋与它的主人,真是脾味相投,相得益彰谐和天成。天井里,盆装假山和长势葱郁的盆装植物相映成趣,一个巨大的花瓶旁,散乱地放着一排颜料盆。杨老说:“这个花瓶不是瓷的,我用几只废弃的塑料桶拼接而成的,抹上漆后再涂上油彩,上面画的八仙过海。”我们大惊,用手敲敲果然不是瓷的,若不是他自己说破,谁也看不出来那只高达1.4米的花瓶不是瓷的呢。杨老给自己的画室取了个很时尚的名字:画吧。他亲手绘制了一个展板立于室内,每天上午,杨老在画吧里挥毫泼墨,或“指点江山”,或“花鸟人物”……下午或出去,或者就在雅俗斋里会会友人聊聊天,在谈笑风生里捕捉创作灵感,杨老的退休生活过得充实、丰富而多彩,晚霞满天。
杨老的国庆献礼作品《浮山风景名胜全图》国画长卷长达11米,宽0.86米,取材于浮山150多个春秋两季的主要景点盛景,从金谷岩到张公岩旋转一周,从左至右看完全图,相当于把整个浮山游览了一遍,每个景点名都以印章的形式融入画面,构图精美,色彩艳丽,气势恢弘令人叹服。杨友德老人有着浓厚的浮山情结,1983年,县里成立浮山园林管理处,组织上任命他为浮山管理处第一任主任兼浮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浮山旅游开发工作。杨友德走马上任后,在县委县政府和浮山公社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浮山实行封山育林,从浮山林场处收回房秩伍故居双瞻阁并加以整修,成立浮山资料编写组,组织编制浮山整体旅游规划,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维修和重建旅游景点,制作和树立游览路标,钻石修路,开辟停车场等,对浮山的旅游开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并把浮山的旅游业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潮。据杨老介绍,当时的浮山旅游吸引了西德、日本和许多国内名人和政府要员来观光游览,当时有位外国友人在游览了浮山胜景后,曾对时任浮山园林管理处主任的杨老感叹:“浮山的洞穴景观美不胜收,可以与印第安人的洞穴相媲美!”杨老在浮山呆了近10年,熟悉那里的每一个景点和一草一木,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浮山的文史资料和传说,拍下了许多浮山风景照片。对于这幅浮山全景长卷,他很早就开始了构思,搜尽奇峰后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创作而成。
那天,我们对杨老的采访临近结束时,杨老欣慰地摊开那幅刚刚装裱好的浮山全景图长卷,说:“这幅画可以说是我的国画作品代表作,近期我将以这幅画为龙头,在县城举办一次个人书画展,届时将展出我退休后创作的50余幅书画等艺术作品,为宣传浮山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徐连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