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产业转移拒绝“饥不择食”

时间:2010-03-16 11:22:0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而合肥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对于许多普通市民百姓来说,这个被炒得极热的“概念股”已经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藏金几何,“升值空间”多大,会给城市带来怎样显而易见的变化,许多人还不甚明了。

  急需加强认知的不仅是普通市民,还有即将在工作中一步步践行蓝图的领导干部。虎年春节后第一次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昨天在政务中心举行。在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和合肥市长吴存荣的讲话中,我们得以揭开面纱,感知一个真实的“皖江机遇”。

  机遇“千载难逢”

  第一问:这几年安徽的地区发展战略很多,如合芜蚌“新特区”、合肥经济圈等,与其他概念相比,“皖江示范区”地位有何不同?

  答:首个国家级战略规划,适逢合肥经济社会转型期,“皖江机遇”堪称“千载难逢”。

  “千载难逢”、“历史性机遇”,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讲话开篇中,用这样两个分量极重的词语定义“皖江机遇”。

  皖江城市带将打造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以省会为例,此时的合肥经济经过连续多年的快跑、领跑,城市扩张、人口集聚,“整个城市必将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进人一个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重要转折阶段。 ”

  可以预见的是,合肥未来的城市面貌、经济结构、产业布局,都将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新轨。

  “新合肥人”猛增

  第二问:对老百姓来说,“皖江机遇”有什么看得见的影响?会不会带来什么问题?

  答: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引发农村劳动力大举进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合肥,带来的影响很多。市民身边最显著的改变之一,在于人口和就业。

  宏大战略与柴米油盐之间,其实暗藏千丝万缕的关联。合肥市统计局局长凌明表示,2006年~2009年,合肥城镇人口以每年近12万人的速度递增。而在新的产业转移大潮中,这个数字肯定还要增加。

  孙金龙在讲话中说,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标指向就是努力把皖江地区建成产业密集区、城市密集带。“预示着我们将迎来城市化的新高潮。 ”合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必然带来大量外来人口转移进城,也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势。 ”

  他说,对此,我们一定要有预见性,超前研究、科学规划、正确引导,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确保城市化健康发展。如果反应迟缓,造成农村人口自发地、无序地甚至盲目地转移,不仅会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现实问题,最终还会制约合肥发展。

  拒绝“饥不择食”

  第三问:顾名思义,产业转移就是“老话”招商引资的新说法?是不是人家转什么,我们就接什么?

  答:“产业转移”这个词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市长吴存荣如是说。对于合肥而言,自2005年就开始的大招商热潮,印证着几年来沿海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大势的逐步演化与深入。

  产业转移不止是招商引资那么简单,更不是饥不择食,“拣到篮子都是菜”。孙金龙说,对合肥来讲,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承接工业转移,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移。

  不过,提倡高科技并不意味着一概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孙金龙认为,后者这是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就业才是民生之本。

  示范区建设也将更深刻地改变安徽与沿海东部地区的关系。孙金龙明确表示,可以逐步与东部地区形成一种“前店后厂”式的合作关系。

  试水“飞地经济”

  第四问:这个国家战略会带来哪些政策优惠?合肥想做哪些突破性的尝试?

  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兄弟城市资源共享;引进人才更加灵活、大胆激励。

  孙金龙表示,产业园区要以开放的思路来办,勇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与皖江地区兄弟城市的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合力共建若干产业承接集中区;探索与沿海地区在合肥市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围绕产业发展加快集聚人才,大胆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机制,对引进人才会涉及到的社会保障问题,“注意用好先行先试权,可以参照发达地区的做法,在社会保障的范围、标准、异地转移接续等方面,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以千方百计广纳英才。 ”

  “示范区建设,不只是产业发展的单向对接,而应当是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对接。 ”孙金龙以此说明,合肥需要博采他人之长,力创合肥之新。

  重产业更重民生

  第五问:政府工作唯“产业转移”马首是瞻,会不会影响对其他社会事务,比如民生工程类、教育卫生类的投入?

  答:“皖江机遇”不仅仅带来经济发展的春天,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孙金龙表示:“防止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重产业建设轻民生改善的倾向,把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与经济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 ”合肥市计划围绕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人才引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

  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合肥还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加快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

  储备“蓝领”预防“技工荒”

  第六问: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严重的“技工荒”今后也会在合肥出现吗?

  答:早做准备,发展职业教育,尽快造就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

  “技工荒”闹到了安徽这个多年劳务输出大省的家门口。最近这样的消息比比皆是。孙金龙说,合肥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造就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孙金龙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文明素质。吴存荣则表示,按照规划,合肥要在未来几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今天的东莞技工缺口达到百万,合肥到那时候,可能也需要几十万技工,必须早早培养、储备。 ”

  保护房产业健康发展

  第七问: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股”引发房地产被狂炒,“皖江示范区”会不会推动合肥房价暴涨?

  答:房地产行业是招商引资的一个方面。要积极调控房地产行业发展中不健康的因素,也要为每年新入合肥的外来人口和自然人口增长提供供给,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平抑房价。

  可以预见的是,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规模扩张和新的城市建设,这也将吸引着更多房地产投资企业来到合肥。据孙金龙透露,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现在在合肥买房的人当中,有42%都是“80后”。这部分人口买房属于刚性需求,大部分都是用于居住而非投资,这与海南的情况都本质区别。

  将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第八问:企业蜂拥而至,人口急剧增加,会不会加剧环境污染?

  答:统筹规划好城乡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并严格执行规划,更好地以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孙金龙表示:资源较为丰富,环境容量较大,是我们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之一,必须倍加珍惜。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轻易地失去了这一优势,就将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推进经济开发都要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都要优先考查污染排放指标,进行重大经济决策都要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统筹加以权衡。 ”

  “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避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 ” (雅妮)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