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的农民工均达50万余人次。近年来,该县结合外出农民工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组织关爱为先,搭建“两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发展农民工党员,有效破解了农民工党员发展的难题。
一是以流动党支部为教育培养平台,提升外出农民工的爱党之情。该县在外出农民工相对聚集地建立驻外流动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乡情优势、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把各种优势转化为党的工作优势,将农民工特别是党员紧密团结和有效组织起来,把“小能人”培养成“组织人”,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目前,该县22个乡镇均建立起1—3个流动党支部。其林镇依托本镇在外成功人士创办的经济实体,采取“小型、灵活、务实”的方式,按照行业相近原则,在江西九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使其成为接轨大城市的“桥头堡”,通过这个流动党支部为流动党员学习、开展活动提供方便,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会宫乡在农民工集中的九江成立了驻外流动党支部,在无锡成立了驻外流动党小组,不断加大在外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仅今年上半年新接收农民工党员就有10人。
二是以“枞阳组工之家”QQ群为网络沟通平台,提升外出农民工的入党之志。该县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党组织、党员和普通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农民工遇到的困难和意见建议,解答农民工党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要求各党(工)委利用短信移动平台,开启信息直通车,在传统节日前或重要活动过程中,向外出农民工发送慰问等各类信息。通过两个“空中课堂”,让农民工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使流动党员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家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通过网络学习党建知识、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金社、其林、义津等多个乡镇,充分利用选聘大学生村官懂网络技术的优势,依托网络建立了“流动党员QQ群”并公开群号码,及时把有QQ号的流动党员加入群中,用群发信息对流动党员进行工作宣传和联系。会宫乡利用QQ视频聊天等方式,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先进性作用发挥情况。
三是以“春节茶话会”为引擎,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县委每年主持召开一次外出务工人员“春节茶话会”大型专题活动,邀请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代表参加;各党(工)委以“小学教”活动为契机,分别召开“四会”即:一次党员联谊会、务工形势分析会、汇报会、家属座谈会,在回乡农民工中深入开展“为他乡发展作贡献、为家乡崛起当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自豪感,提高荣誉感、增强归属感。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申请入党的人数逐年大幅增加。会宫乡党委利用春节、夏收、秋收等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集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明确要求联系村科干要不定期与农民工带头人联系,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工向党组织靠拢。
四是以保证质量为目标,建立培养考察机制。各党(工)委采取打电话、发信函、深入流入地参加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将农民工党员的相关情况告知流入地党组织,并要求外出农民工党员回乡后立将其工作表现、生活情况、就业情况等向党组织汇报。金社、雨坛、汤沟、义津、山山等乡镇建立外出务工青年档案,采取跟踪考察培养,鼓励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官埠桥镇自2009年9月制定“建党对象‘两培两考制’”,同时采取双线考察,即进行农民工户籍所在地党组织和务工所在单位两条线考察培养。汤沟镇把发展农民工党员工作落实到每一名支部委员身上,由他们负责跟踪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上突出连续性,坚持积极分子流动到哪里,培养考察就跟踪到哪里,相关的考察材料就搜集到哪里。
五是以多方“共审”为抓手,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其一通过向用工单位、居住地的党组织和群众了解情况,掌握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发展对象的各方面情况;其二通过考察发展对象的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对其入党动机、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严把入口;其三建立健全了发展党员两地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了发展农民工党员的高质量。会宫乡建立了以“三查二看”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党员工作回访制;汤沟镇对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确定,除党员推荐外,还重点吸收与其一道务工的群众参加投票推荐(群众代表不少于10人)。(江雄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