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农工民主党枞阳支委会围绕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作个发言,不妥之处,诚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历史上,我县是一个文化大县,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政治精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枞阳文化,在皖江地区乃至全国,至今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发掘和利用枞阳的文化资源?如何拓展枞阳的文化旅游?不仅是政府部门面临的战略决策问题,也是所有枞阳人热切期盼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近年来,我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与发展经济、工业强县等相适应的文化兴县、旅游活县整体战略。尤其是《枞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县旅游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让人充满期待,很受鼓舞。
文化旅游业作为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地方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我县的文化旅游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在“旅游活县”战略的具体实施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思考、亟待改进的问题,诸如:旅游总体规划虽然全面,但过于庞杂,没有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亮点;旅游景点和项目的规划与全国其他地方雷同的多,没有突出地方的名人文化,没有将全国性的名人单独建立景观,这与“名人文化,生态山水”的旅游品牌理念不相符;文化旅游的宣传和营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等。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现实,着力打造一批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文化旅游精品。
旅游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旅游,“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是枞阳文化的精髓,全力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才是振兴枞阳旅游的关键。以枞阳浮山和县城公园为例:
枞阳浮山是安徽的四大名山之一,浮山没有黄山、天柱山的险峻,但浮山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浮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孟郊、陆游、欧阳修、范仲淹、方以智、左光斗、史可法、秋瑾、吴芝瑛、方苞、姚鼐、吴汝纶、潘玉良等名人都与浮山有关系;百年名校浮山中学,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省内外知名。把浮山的山水和人文景观连接起来,突出名人文化,充分发掘浮山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一个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旅游精品,才是浮山旅游的真正出路,浮山就是我们的旅游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同样的,在县城的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可不可以借鉴浮山旅游开发的设计理念呢?县城公园虽然主要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它同样是县城的脸面,也是子孙万代的大事情,县城公园光靠一片树林、几个亭子、几处游乐场等是不够的,显得过于浅薄而没有品味,虽然公园规划已确定不可更改,但是不是考虑一下,再作一些补充和完善,如:可不可以在公园建设中巧妙地加入诸如“铁骨御史左光斗”、何宰相(何如宠)、黄镇、章伯均等全国性名人景观(至于何种形式表现可商榷),尤其在莲花湖公园建设时,更应很自然地嵌入方苞的文化元素,这些各自独立景观的建立,既可以作为我们对先人的追思,也可作为推广枞阳县城的一张名片,对提升枞阳县城的形象和知名度大有裨益。
二、树立核心旅游品牌,切勿遍地开花。
在投资建设新项目时,要坚持“多出精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发建设好每一个景点、每一个项目,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品牌。我县有许多很好的旅游资源,虽然有浮山景区、白云岩景区、白荡湖景区、大青山景区、三公山景区、羹脍赛湖景区、岱鳌山景区、黄公山景区、莲花湖公园、幕旗山公园等,但尚缺乏全国性的精品和震撼性景点。特色是一个景区(点)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以特色建精品,以特色树品牌,以特色聚人气,才能使景区(点)增强吸引力,我县的文化旅游特色应当是浮山和历史名人,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时,不可遍地开花,不分主次的开发,要发展我们的特色,树立我们的核心旅游品牌。
三、创新旅游宣传思路,努力拓展旅游市场。
旅游业要发展,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酒好还要勤吆喝,我县的旅游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宣传其实就是一种营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宣传营销的投入,改进营销方法,多渠道宣传我县的旅游项目、旅游亮点,拓展广阔客源市场。通过策划举办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宣传营销活动,把我县的旅游项目整合起来,进行统一包装,既要宣传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又要宣传我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招商政策。在宣传营销形式上,通过开展节庆活动、歌咏大赛或文艺晚会、举办诸如桐城文派研讨会或阮大铖戏曲研讨会,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等等,宣传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要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稿件来源: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