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今天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农村老人的。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中国将逐步步入老年化,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老人的养老问题正在考验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相对比较空乏、比较单调。当没有子女在身旁时,对于偶尔回一趟家的你,是依恋的同时也是无奈的理解。当他们生病时,你们无从照料。当他们空虚寂寞时,你们无从安慰。工作无法安心、孝道无法敬到。不和谐家庭已成为社会和谐的难点问题。那么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去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一、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看守家园。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大潮覆盖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农民对土地眷恋的目光,被城市五光十色的赚钱机会吸引而去,往昔的“田园牧歌”变成了“田园没歌”,“戴月荷锄归”变成了“戴月盼儿归”。农村地区以往的传统是:父母年老时,无力耕作,他的责任田由儿女代为耕种,作为儿女赡养父母的一种形式。但现在,由于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年迈的父母不但要“自给自足”,反而还要替儿女照料他们的责任田。儿女只在农忙时回来一趟,有的终年都不回家。有的外出打工者,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管教。老人已把自己的儿女照应成人,本该安度晚年了,现在不但自己有病无人管,还被迫再当一次“爸爸”、“妈妈”。我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二十多万人,相对应老人的数量也是庞大的。他们的生活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
2、农村传统习惯及子女异地工作和生活等原因。农村的传统习惯是:父母老了,由几个儿子共同或轮流赡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儿女们早就与父母分家另过了,父母自己做饭,做各种必要的家务,有时还要为儿女的孩子当免费保姆。在农村,分家似乎意味着责任感的解除,儿女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利益。农村的孩子大约从考入异地的大学开始到工作、建立家庭,他们就以不在身边为由暂时逃避了赡养的义务,或许是在自身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根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
3、人口计生政策的影响。美国统计局的数据,2040年全球65岁以上的会超过13亿,而在中国就有1.6亿,到时候全球100岁以上的老人估计会有600万人。紧凑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60-80年代的人口比重较高,我们人口老年化的最大问题就是沉重的人口赡养问题。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老年化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之一。
二、这种状况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农村家庭养老的方式,是每年给老人拿一定数目的钱、粮。现在子女越多的家庭越不养老,轮到该哪个子女家养了,都不想管。“看来子女不养老,在农村将会是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有无精神上的孤独苦闷?大多数人认为:“农村的老年人没多大奢想,只要能吃饱穿暖,不生病,媳妇不烦嘴,就叫‘晚年幸福’了。”这种想法是源于农村长期以来精神生活领域的相对薄弱,更反映出他们面对经济大潮冲击时的无奈。当这两种情况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之时,老人们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挨”,挨日子,很难谈得上什么“幸福的晚年”。
三、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要想解决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要以社会化养老为理念,做好以下五点工作:
1、政府主导,大力建设农村养老院
充分发挥县老龄委的职能作用。切实贯彻“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医”的老龄工作方针,结合我县具体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做好全县老龄工作。
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省、县、乡的配套资金,新、扩建农村养老院。乡镇可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和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用房和土地进行改建、扩建,新建用地可利用农村老人原住宅地通过土地置换等形式解决。鼓励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或动员村民献工献料的方式新建村级养老机构。吸纳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认捐认建的形式参与农村养老机构建设。
2、建立养老基金会
以社保养老保险金为基础,吸纳社会捐助资金和有老人的家庭分担资金,建立农村养老基金专项帐户。专项帐户可以设在村级老龄机构中,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具体做法可参照河北省“卓达养老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卓达养老基金会就肩负着社会养老的责任,它在做好老年人社会需求调查的同时,建立社会老年人服务档案,健全老年人服务工作制度,组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养老服务活动,还为社会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等等。
3、村里建立养老协会
抓好农村老龄工作,重点是增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需要社会照料的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乡(镇)村老龄机构要协调、指导成立农村老年协会,对他们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居家养老服务,以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这个协会可以是民间的协会也可以是协会监管或组建家政服务公司。对有自理能力老人,可指导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解决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4、兴办老年活动场所
由于老年群体时间较为充裕,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强,因此要兴办老年活动场所,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全县已有两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分别为枞阳镇石岭社区、下枞阳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
老年活动室可开设书报阅览、下棋、打牌等活动项目,有条件的老年活动中心可以设健身房、唱歌、跳舞、台球,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文化娱乐活动。
建议邻近的乡镇或村之间通过共建,打破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区域界限,实现相邻乡镇、村老年活动场所的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乡镇、村老年人活动场所。
建议通过民间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新建、改造老年人活动场所,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5、加强传统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
因此,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创造一个孝敬老人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意识,在广大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要继续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特别是对好媳妇照顾邻里老人先进事迹的宣讲。树立和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实施“敬老好儿媳”、“美德在农家”等活动,建起市、县、村级示范点,鼓励家家签订《美德在农家责任书》,将道德规范融入村民日常行为,使农村的风气和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关心、帮助老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前提下,着力构建和谐枞阳,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运用好亲情、法制、社会和道德教育这四项法宝,解决好农村老人问题,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医”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稿件来源: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