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俗话说,“五年看头年,头年看开局。”开局势头怎样,干劲如何,直接影响到发展大计。本文结合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今年县“两会”精神,对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简要分析,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进一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枞阳在皖江率先崛起。
一、枞阳从能力上条件上具备了大跨越发展的机遇
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我们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国家更加重视中部崛起、农村发展,这为我县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去年元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我县属沿江发展轴三大产业组团之一的铜池枞产业组团,同时和安庆产业组团紧密相连,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又确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二区八园”的整体布局,其中铜陵(枞阳)园区落户我县境内,属省重点规划的“八园”之一。
县委、县政府以开放务实的合作态度,积极配合铜陵(枞阳)园区建设。对铜陵(枞阳)园区建设,省政府提出由“省市共建,以铜陵市为主、省农垦集团、枞阳县共同参与”。我县紧紧抓住铜陵(枞阳)园区列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机遇,第一步推进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县政府要求,对上争取将老洲园区视同省直管集中区,并享受省直管区一样的优惠政策,并将老洲园区作为合作园区,重点向外推介。
县委、县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还重点规划建设普济圩至枞阳一级公路,不仅贯通了我县沿江区域4个乡镇,带动沿江区域经济发展,也为铜陵(枞阳)园区建设,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县委、县政府还组团参加了各类相关商会和对接会。去年,县政府组团参加了中国轻纺城安徽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安庆(南京)承接产业转移推介会和国际徽商大会,成功举办枞阳(苏州、宁波、绍兴)承接产业转移推介会、北京枞阳籍人士联谊会等,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9.68亿元。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又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园区“扩园升级”工程。县开发区按照“拉开框架、道路先行”的思路,着力强化水、电、路、通信、亮化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近两年来,县开发区整体规划面积从2.3平方公里发展到20.63平方公里,形成了建材、纺织、综合、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和造船等六大片区。
仅综合园区,去年就完成征地4500亩,场地平整3000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3亿元。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10公里以上,初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综合园区道路框架,面积由0.5平方公里拓展到3平方公里,远期建成15平方公里。
着眼长远规划和科学发展,县委、县政府全力争取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整体申报省级开发区。去年10月,通过了省专家组验收,目前已报省政府待批。
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去年以来,受示范区建设政策的带动,我县园区产业承接成“抢滩”之势。如锦庭家纺、展大机械、军翼环保、金城部件等已建成投产;恒泰钢构、海岩塑业、国电能源、静韩织造等企业开工在建;华能核电、五洲核电缆、长江深水港、老洲物流园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安徽华能核电项目建设的机遇。目前核电项目进展较快,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下王庄厂址进厂道路正在设计,仅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就达几百万元,项目可望列入省“十二五”规划。
池枞长江大桥建设的机遇。池枞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建设,大桥穿越我县城市规划区,对县城建设带动效应不言而喻,同时大桥与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速纵横交汇,我县的交通区位将得到极大改善。
二、枞阳从产业基础项目基础上具备了增长转型的机遇
第一,我县经济实力和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历届枞阳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的方针,主抓“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高质量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15%、15.8%、51%、39.3%。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29.8∶35.9∶34.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2.7:47.5:29.8。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总产值达17亿元,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如“绿油油”禽蛋食品、“浮渡山”大米、“白荡湖”大闸蟹、“云泉”荞麦糊、“子夜花”保健枕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217家。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一批专业市场迅速兴起,如麒麟花卉苗木市场、会宫建材大市场、汤沟蔬菜批发市场等,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活力增强。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0亿元。
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仅2007年至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4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1亿元。
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科教兴县、文化育县、计划生育、“五五”普法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大项目牵动作用日益增强。去年,海螺四期工程两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顺利投产,新增产能400万吨,成为全国单个产能规模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之一;东方造船10艘8000吨散装货轮,已有8艘散装货轮建成上水。
继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重大企业之外,一批高科技、高质量、大投资的工业企业先后抢滩落户。投资10亿元的远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项目落户造船工业园;投资4亿元的核电缆项目,总部搬迁到枞阳综合园区,建成投产后,可年创产值8亿元,利税6000万元;国内羽绒服的领军企业千仞岗集团,在我县投资超10亿元,一期拟建5000人规模的生产基地,已于去年12月23日开工建设,投产后年可创产值8亿元,利税6000万元;投资亿元以上的压力容器LED项目、长江深水港、老洲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池枞长江大桥、华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第三,浮山旅游开发项目加速推进,主景区已封山建设;羹脍赛湖旅游项目启动实施。浙江宁波宝盈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嘉兴永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诚意合作,努力将羹脍赛湖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区。
第四,县委、县政府还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发展。
第五,以“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十一五”时期,我县市政设施投入保持年50%左右的增长率。去年,县政府围绕城市建设“双二十”目标,全面实施枞阳中学移址新建、城市公园、体育中心、新车站、污水处理等十个方面30余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达46亿元。一批高档商住小区拔地而起,16层高的县医院门诊大楼成为枞阳新城的地标。
截至2010年底,县城建城区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1.8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6平方公里、4万多人。县城融入安庆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明显加快。市容市貌有较大的改观。2009年,我县依法取缔了载人三轮摩托车“马自达”,城市公交、出租车正式运营,给枞阳带来崭新的城市信息,也为城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湖光山色生态之美成为枞阳城市发展的名片。
目前,我县乡镇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全面告成,“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一批农村集贸市场和规模小区已经建成。
县委县政府的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把枞阳打造成一座功能完善的滨江城市、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城市、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使我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建材、核电基地,沿江重要的造船、化工和港口、物流业基地,以及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四大战略”深入人心
加快枞阳发展,关键是要找准一条符合枞阳经济赶超的新路子。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四大战略是切合枞阳实际的,深入人心的。
第一,坚定地走好“工业强县”战略之路。产业东接就是要利用我县业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主动融入长三角,逐步成为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实现从资源招商向产业招商的对接。
园区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坚持园区企业集群发展,配套生产,做长产业链;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坚持项目立园,对上亿元投资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要培育集群区域品牌,组建行业协会。积极做好民营企业上市的准备工作。
双沿双围就是重点建设沿江产业带。依托长江岸线和沿江快速通道,在枞阳、耦山、汤沟、老洲等乡镇大力发展造船业、建材、化工、水上运输及物流、仓储业,发展桥港经济和码头经济。突出建设沿路工业走廊。依托京台高速、安铜路和枞桐路,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逐步形成沿路工业走廊。双围就是要围绕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工业,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
改革创新就是要抓住我县第二批进入“省管县”体制的机遇,争取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撤县建市,使枞阳成为皖江城市带上的一座“卫星城”。这有利于提高我县地方税收比例,争取省财政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改善我县金融生态,建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县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并积极推进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机制,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腾出发展的空间。
第二,坚定地走好“文化育县”战略之路。以文化塑品牌。枞阳有很多区域性品牌亟待重塑。地方特产,像枞阳鲥鱼曾是皇帝的国宴贡品,白荡湖大闸蟹让国内外食客垂涎三尺。乡土特产,如黄羹萝卜、老洲山药、项铺生腐、汤沟茶干、枞阳藕粉、大地荞麦糊,义津挂面等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要把枞阳品牌与枞阳历史文化元素融合起来,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文化内涵,用文化枞阳打造品牌枞阳。
以文化兴旅游。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讲过:“容易与旅游结盟的,一是历史,二是文学,借旅游触摸历史,或感悟文学,是当代都市人忙里偷闲,驰骋想象的一种技巧。”旅游业不仅可以提供门票收入,还能够带动餐馆、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产品的促销。去年“五一”小长假,芜湖方特欢乐世界3天游客接待量达6万多人次,门票收入9千多万元。枞阳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枞阳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以文化聚人气。通过媒体宣传、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激发全县人民热爱枞阳、关心枞阳的自豪感,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重塑枞阳的人文精神。
以文化促发展。通过文化宣传,解读枞阳,让不知道枞阳的人了解枞阳,没有来过枞阳的人想来枞阳,来过枞阳的人想在枞阳投资发展。
第三,坚定地走好“城镇兴县”战略之路。城镇化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从经济学角度讲,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推进城镇化,可以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使之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抓“基础”,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县域——重点镇——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浙江省,从1998年起,浙江就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如今在浙江一批中等县城迅速崛起,如义乌、东阳、永康;一大批中心镇拔地而起,如横店、柯桥、柳市、大唐等等,浙江全省城镇化率目前已达68.67%。联系我县,我们要重点强化中心集镇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汤沟的商埠经济,横埠的工业经济,浮山的旅游经济,枞阳的服务经济,进而产生对周边乡镇的幅射带动作用。
第四,坚定地走好“生态立县”战略之路。枞阳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我县的农业仍然停留在自种的层面。农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唯一出路是农业工业化。
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说到底是拉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众所周知,我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县。山东省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的例子是寿光,以蔬菜为支柱产业,通过建蔬菜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在北京市场30%的蔬菜来自寿光,寿光蔬菜在国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联系枞阳,我们要大力实施“强龙工程”,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发展缘酒集团、大地食品、官埠桥禽业、大方脱水蔬菜、陈瑶湖粮贸加工、其林新安花卉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我县农民增产增收。
四、解放思想是枞阳最大的文化创新
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县委书记在考察浙江华港集团后就深有感触地说,“只有观念新,才有发展的领先;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现在,我们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还是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表现在发展胸怀的深广度和创新氛围的浓厚度等方面。
自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放思想上,每年大规模组织干部、企业老板走出枞阳,走到江浙发达地区,走到全国各先进地区,看一流的园区,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发展。仅2009年到2010年,枞阳各级领导组织大规模的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就有20余次。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创新,在于真抓实干,而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指手划脚”。
为推进枞阳强势招商,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离岗招商新机制,许多县直部门、乡镇领导奔赴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在一线招商活动中,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县委县政府又强化对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以50%的权重突出招商任务,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工作考核权重。通过考核论实绩,排座次,在经济利益和干部使用上形成导向,增强了紧迫感,加大了工作力度。
县委县政府还充分利用县外枞籍人士的人脉、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特色园区聚集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促招商,通过山水生态枞阳建设,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在开展驻点招商、捆绑组招商的同时,发挥自聘代理招商人员和招商顾问的作用,汇集信息流;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大胆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枞阳工业园区呈现出“项目等地块”的火爆招商势头。县长何谦把这种机制称之为“动车机制”,动车之所以跑得快,关键在于环境机制和动力分解。
为实现枞阳“十二五”良好开局,县委县政府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地重大谋划和重大决策工作,把枞阳的县情与国内国际的宏观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审时度势,求真务实,既解放思想又脚踏实地,既宏观谋篇又真抓实干,体现了枞阳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和优良的政治生态,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大的发展跨越,也完全有信心有希望把枞阳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1,这是枞阳发展的春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杂志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