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工业强县”奏枞阳崛起最强音

五年间,规模工业增长4倍多,在三次产业中占据半壁河山

时间:2011-05-17 08:03:29

  今年1-4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7.94亿元,已接近2007年全年规模工业产值水平,同比激增59%,为实现“十二五”头年“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五年来,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全县工业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高质量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217户,较五年前(2005年末)的56户增长了2.88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40.65亿元,比五年前的26.78亿元增长了4.25倍。建材、采掘、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引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新步伐,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工业化率五年内提高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空间组团式发展布局。三产比重由2005年末的29.8∶35.9∶34.3调整为2010年末的22.7:47.5:29.8。轻、重工业同步增长,逐年增幅均在20%以上。2010年,轻工业完成产值48.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5%;重工业完成92.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5%。

  非公经济亮点纷呈。全县2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18户是民营企业,占99%。以东方造船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力军。2009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83.93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70%。2010年末,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1279户,实现营业收入210.12亿元,期末从业人员4.1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0061户。节能攻坚全面胜利。五年间,全县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5.17%、4.16%、4.54%、4.30%和5%,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总体目标。

  园区平台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时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园区面貌变化最大、创新要素汇聚最多的五年。大力实施园区“扩园升级”工程,按照“拉开框架、道路先行”的思路,着力强化水、电、路、通信、亮化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五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自身投入26亿元,建成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建成园区主干道70多条,安置点区间道路16条,建成区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四通一平”。园区经济不断壮大。五年共引进企业88家,累计投入资118亿元,其中外资1670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出口总额0.7253亿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6亿元。产业集聚步伐加快。水泥建材、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造船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服务型开发区”建设,建立健全了“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和服务工作督查制”四大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与质量建设富有成效。2006年,旭阳铝银浆公司铝银浆产品获得“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2010年,枞晨回转支承公司荣获“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小型精密级交叉滚柱回转支承”产品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天瑞新材料、凯特电子公司的电子锁项目填补了我县新兴产业空白。专利申请工作再上新台阶,仅枞晨回转支承公司一家企业就申报受理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15件;申请专利中,国家授权数10件,发证数7件。五年间,全县工业企业共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6件,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三合一”认证体系5项,“安徽省质量奖”3个,“安徽省最具投资价值企业”1个。2009年,枞阳实现安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缘”牌黄酒和“云泉”牌荞麦糊等两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称号。2010年,新增“绿油油”牌禽蛋食品安徽名牌1个。刘海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