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侄儿个头都超过了她,刘小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高考分数线公布那一天,安庆枞阳县大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炸开了锅,一对家境贫寒的孤儿兄弟均考出了超过二本分数线的好成绩,村民们奔走相告。可是谁也没注意到,一名农家女子悄悄来到山中的一座坟茔前,放声大哭起来。她是来向哥哥“报喜”的,过去十多年来她有太多的辛酸要倾诉。
19岁的刘赵文和16岁的刘赵武是一对兄弟,住在枞阳县汤沟镇陈公村民主村民组。1995年7月3日,他们外出干农活的父亲因中暑一头栽在水沟里,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哥哥3岁,弟弟才7个月大。由于不堪家庭重负,还没等到过年,母亲便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了。从此,兄弟俩变成了孤儿。
虽然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但这兄弟俩却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个学期都拿奖状回来!”叔叔刘中友说,“只要有空,赵文都会帮家里做农活家务,帮奶奶捶背。”采访中,兄弟俩一左一右依偎在奶奶钱连香的身旁,他们背后是贴满了整整一面墙的奖状。
在今年的高考中,同为枞阳县浮山中学理科考生的刘赵文、刘赵武均取得了好成绩。复读的哥哥考了512分,超过二本分数线35分;应届的弟弟考了576分,超过一本分数线42分。这一消息,让全村人都觉得脸上有光。
“俩孙子能考上大学,我的小女儿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说话间,82岁的钱连香禁不住老泪纵横。记者这才注意到,眼前一位进进出出、不停忙碌的农家女子就是老人的小女儿——刘小琴。
刘小琴今年37岁,为了照顾老人和两个侄子,已经出嫁的她至今还住在娘家。钱连香说:为了抚养两个侄“子,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到30岁才嫁人。”“当时我出嫁的惟一条件就是不能离家,愿意娶我就上门。”刘小琴对记者说。这一决定吓退了很多倾慕她的小伙子,所以她的婚事也就一拖再拖。父亲去世后,母亲体弱多病,两个侄子逐渐长大,虽然学校都尽量减免学费,生活压力还是逐渐增大。为了省钱供孩子读书,她从不舍得给自己买件衣裳。
如今,始终没有搬出娘家的刘小琴已经结了婚,还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尤其让她满意的是,丈夫十分支持她,不仅定期寄钱回来供孩子们上学,对两个侄子也非常疼爱,每次打工回来都会带些小礼物给他们。
“对我们兄弟俩来说,姑姑承担了她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尽了做母亲的一切责任,在我们心中姑姑就是我们的妈妈!”采访中,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哥哥刘赵文突然开口说道。记者注意到,兄弟俩的眼中早已噙满泪水。“生气时姑姑也会打我们,但只有在我们淘气和不认真学习时才会。”说起姑姑的严厉,兄弟俩都不否认。但他们知道,姑姑的严厉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有出息。
其实,小哥俩的成长倾注了刘家每一个成员的心血。刘小琴说,虽然在生活上她对小哥俩管得要多一些,但在孩子的学习上她哥哥刘中友完全掌舵,他会经常与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
由于从小缺少奶水,刘赵武一直身体较差。为了让他安心读书考大学,从他上高中起,年迈的奶奶钱连香就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到镇上租房陪孙子读书,让孩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一陪就是3年,其中的辛酸奶奶自己知道,两个孙子也知道。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学有所成,回报所有帮助过我们兄弟俩的好心人。”刘赵文、刘赵武心里很清楚,除了姑姑母亲般的关爱、年迈奶奶的陪读照顾、叔叔的悉心辅导,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些恩情。
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和生活的不易,当老师的叔叔刘中友曾专注地给两个孩子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来,除了亲友们的帮助,社会各界好心人士的资助是两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据介绍,当地一位退休老人每年都拿出有限的退休金资助这兄弟俩上学,而且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两个孙子都能上大学,奶奶钱连香连夸孩子“争气”,说一家人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欣喜之余,刘小琴很快平静了下来,甚至开始发愁:两个侄子一起上大学,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根本就拿不出这笔学费。不过,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没有过度悲观。“走一步算一步吧,办法总会有的……”(张安浩叶素健记者蒋六乔)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