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寒门学子入学记(图)

时间:2011-09-08 08:25:20


木箱里的这些课外读物,陪伴小方度过中学时代。
图片作者:许旸

小方和父母一起拎着行李,到上海交通大学报到。
图片作者:许旸

小方考取大学获赠两件礼物:二姨送的600元的吉他,爸妈奖励的一部1000元的手机。
图片作者:许旸

小方在自家院子的井里打水。
图片作者:许旸        

  本报记者 许旸

  小方是众多高考幸运儿中的一分子,凭借664分的成绩,他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他的家境并不宽裕,高考的齿轮带动着整个家庭的变迁,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前从未出过远门的小方,一下子置身于中国最大的城市;小方的父亲继续在上海打工,但生活的担子更重了;母亲在小方读高中时陪读3年,如今也辗转来到上海,准备觅一份工。挥别闭塞的山村,伴随着喜悦的也有担忧。两代人无不感受到新生活带来的冲击。

  面对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农村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如何借助大学平台快速成长?父辈的期待与孩子的机遇能否对接?一跃龙门后的贫困学子如何自强自立,改善自身乃至整个家庭的境况?记者走访了小方在安徽枞阳汤沟镇江厂村的老家,并全程直击小方从家里出发、抵沪、入学的经历。

  开学报到,两代人“各怀心事”

  踏进高等学府,小方满心欢喜,观察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憧憬着未来4年的生活;下午开家长会,离学院大楼越来越近时,小方的父亲突然迟疑了:要不我就不进去了……

  9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体育馆门前,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前来报到,多有父母陪同,空气中弥漫着新鲜与兴奋的气息。刚从校方接送的大巴走出来,小方一家马上受到院系志愿者的热心指引——

  “同学你好,请到前方签到台,再进体育馆按流程报到。叔叔阿姨不用急,行李待会有校园巴士帮你们送到宿舍。”

  拎着大大小小7包行李,从嘉定马陆出发,一路换乘,坐了27站地铁,小方和他的父母略显疲惫。但眼前热闹的欢迎场景、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深深感染了一家人。小方妈妈喜滋滋地说:“从北一门进来,看到道路两边插满了迎新旗帜,感觉真好。到处有树木、河流,像个公园!”小方爸爸话不多,得知报到时需缴纳420元综合保险费,便从口袋里掏出600元塞给儿子。

  报到完毕,等了几分钟,校园巴士到了。新生及家长们紧攥行李,一窝蜂往上涌。校园主干道上,不时有私家车驶过。

  很快,小方来到自己的宿舍楼下,领了钥匙,打开房间门。“床位靠阳台,有自己的写字桌、衣橱,外边风景也好。”小方妈妈觉得儿子运气很好,“大学的食宿条件、设施,比起高中那会儿简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方默不作声地爬上床铺,拿抹布掸掉床铺上的灰尘,将垫被铺好,再放上一层凉席,挂好蚊帐。小方妈妈手脚麻利地打开纸箱、行李袋,把里面的日用品、衣物取出,分门别类,小方也跟在后面收拾。“高中3年陪读都是我照顾惯了,以后你要自己学着独立啦。保持个人卫生、晒好被子记得收回、睡觉别蹬被子……”小方妈妈百般叮咛,但看到儿子不同季节衣物摆放位置不对,忍不住要上前插手,老方连忙说:“你让他自己做,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对话发生了好几次,每次小方妈妈忍不住纠正儿子,或代劳做一件事,老方就会督促儿子自己去完成。

  从儿子床铺上爬下来时,老方跟儿子打趣:“我就给你铺这么一次哈!以后你自己要勤快点。”小方点点头,忙着去翻看校园地图、学生手册、校报等资料,沉浸在一种不知所措的喜悦中。

  一切收拾妥当,小方妈妈开始嘱咐小方:“上大学不比高中,千万不能松懈贪玩、迷失方向呀!”这也是小方妈妈在儿子身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老方则靠在阳台栏杆上,望向远方,神色带有几分凝重,他盘算着孩子下一年5000元的学费和1200元住宿费。在上海打工的老方,每月工资2100元左右。交掉学费加上准备开学的各种费用后,家里积蓄去掉了一大块。小方妈妈之前一直在安徽农村老家,眼下也打算在上海谋一份工。小方妈妈聊起,“前一天跟儿子说,要不我就在闵行校区附近找一份工,没想到儿子一口拒绝,他说妈妈你还不让我独立呀。”

  下午学院召开迎新家长会,小方一家查好路线走过去。穿行于偌大校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其新鲜的体验。小方爸爸常年的生活范围局限在工厂里,所以,对四周一排排高耸整齐的宿舍楼、气派光鲜的教学建筑,老方不时咂嘴。离小方的学院大楼越走越近时,老方突然停下脚步,有些迟疑地说:要不我就不进去了……

  乖巧的小方哄着老方:“以后我要是拿奖学金,获奖什么的,你要出席的场合还多着呢。”老方笑起来,这才继续进了学院的门。

  迎新会结束,老方夫妇与儿子道别前,又去了一趟校园的银行自动取款机,老方数了500元递给儿子,“这是生活费,以后缺钱打电话告诉我。”小方郑重地拥抱了爸爸妈妈,转身,个头中等、略显瘦弱的背影很快就融进校园。


  手头拮据,啥都要节省着用

  8月31日,正是小方18周岁生日。不过,这个成人礼过得颇为颠簸:全家带着7包行李,挥别了农村的家,坐了8小时的车,扎进一座大都市未知生活的洪流。

  赶在大学报到前两天,小方全家提前动身到上海,好有机会玩一玩。8月31日,他们从安徽枞阳县汤沟镇江厂村老家出发,先搭15分钟小三轮车,再坐半小时轮渡过长江,再乘将近30分钟公交车到池州车站,坐下午3点开往上海的大客车。

  抵达上海嘉定区,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从车站出来,搭乘一辆公交,20分钟后下车,小方一家还得再走一小段路程。夜色中的双丁路很寂静,沿途两侧是一座座企业厂房。

  拐进一家塑胶工厂大门,小方和妈妈第一次见到了老方居住的地方——保安室隔壁的小房间。十几平米的空间,“前身”是储藏室,挤下两张单人床后,3个人转身都难。床架上堆放着工厂老板娘以前的杂物。洗澡、洗衣服,得到对面的水房解决。

  “蜗居”让娘儿俩有些不适应。小方妈妈边收拾床铺,边念叨:“这里简直就像个鸡笼,真不知你爸这5年是怎么忍下来的。”

  在异乡的第一个夜晚,小方和妈妈都有些怀念农村老家。虽然条件简陋,但家家自己盖房子,至少住得宽敞。

  此前,记者赶赴江厂村,探访了小方的老家。“房子是2000年建起来的,当时从亲戚家东借一点,西借一些,至今还欠着4万多元的债。好在亲戚们不催,我们慢慢还。”小方妈妈指着院子的围墙,“盖房子的时候,能省的都省,这是小方爸爸一块块砖头自己垒上去的。”房间里也没什么大件,一台电视机、一个亲戚送的二手冰箱、一台脱水机,便是仅有的家电。

  环顾家中,墙上贴着的十几张奖状算是最显眼的摆设了,陈列着小方从小学开始考试、竞赛得奖的“战绩”。这次高考,小方拿了班级最高分,位列全校第7名。

  小方爸妈能给儿子的奖励,是一部1000元的手机。这个暑假,小方几乎机不离手,“听歌、下象棋、挂QQ聊天……”手机成了小方最宝贝的玩具。“上高中那会儿,只能跟同学借着玩一下。”小方兴趣广泛,看小说、练书法、打台球等,“等进了大学,肯定有许多社团活动,就可以尽情发挥了。”展望大学生活,小方很兴奋。

  这是小方第一次出远门,之前的每个暑假,小方最多就是在村里转悠。“孩子也埋怨过我们,从来没带他出去玩过。”小方妈妈有些内疚。没到上海打工前,小方爸爸在家门口的石棉瓦厂做过几年搬运工,常年劳累,落下了腰病,没法干重体力活。小方妈妈在家务农,还要照顾奶奶、外婆。为了孩子的学业,小方爸爸2006年选择去上海打工。

  老方为人忠厚诚实,却缺少文化,也没一技之长,最后寻到一家塑胶厂看仓库,一干就是整整5年。为了节省开支,老方没有另租房子,除了伙食费和手机话费,老方几乎没为自己花过一分钱。一年只有春节时才回老家待上几天。

  如今,小方借高考“跳板”一跃龙门,一家人在上海团聚了。第二天,小方迫不及待地要和爸妈进城游玩,全家第一次坐地铁来到市中心。纵横交错的地铁路线,让老方看得眼花缭乱。小方妈妈生怕错过站,让小方时刻留意站名。

  外滩,是小方一家到上海后游玩的第一个景点。黄浦江吹来的阵阵凉风,勾起了老方夫妇17年前的记忆,那时,为了偿还上一辈留下的一大笔债务,夫妻俩只得以开船跑运输为生,一年总有几十趟经过黄浦江。转眼间,儿子考到上海读大学,小方父母也选择留在上海,继续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人多、车多、楼多,是小方全家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逛到东方明珠,“看了一眼上海水族馆的门票,要135元,太贵了,就没去。”小方爸妈听说中国馆开放,票价20元,便跑去参观,“开了眼界”。两天玩下来,小方妈妈直呼:在外花钱真是不知不觉,从家带来的钱好不经用呐。

  接下来,小方妈妈寻思着要在上海打一份工,但又担心找不到工作。“我身体不太好,太重的活也干不了;钱少点也没关系,最好跟老方隔得不远。”小方妈妈跟老方商量着,但又不想唠叨太多烦恼,“怕小方听多了,压力太重。就让他安心在校求学,管好自己的学业。”


  走出山村,求学有了新定义

  在家乡的高中3年,学习成绩优异、活泼爱玩的小方习惯了成为焦点,老师、同学围着他转;来到高手云集的名牌大学后,小方妈妈看得很清楚,“孩子一下子缩手缩脚起来”。

  6月24日,安徽全省高考成绩揭晓,枞阳县浮山中学刷新了自己的记录——这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今年参加高考总人数为2200人,本科一次达线1854人,应届生一本达线率54.2%。

  许多农村重点中学渐次衰微,甚至销声匿迹,但浮山中学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达4000多人。全校师生食宿在校,允许家人陪读,条件艰苦简陋,但高考本科一次达线人数、高考录取率在安庆市乃至安徽省均名列前茅,10年来枞阳县文理科状元几乎都出自这所中学,这也被当地人称为“浮中现象”。

  学校因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浮山而得名,背倚名山、前临白荡湖,但包括小方在内的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什么心思赏玩山水,这所安徽省级示范高中是出了名的严厉。从近乎军事化管理的作息表上就能窥见一斑: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下自习,每餐只有半小时休息时间。其余时间由学校建议在班里自习,没有周末。进入高三,天天小考、每星期周考、每4周月考。“做题、答卷都是家常便饭。”小方用“单调充实”形容自己的3年高中生活,“确实管得很严,没太大自由,但这种修炼磨砺对高考是必须的,不过兴趣爱好却没空发展了。”

  “学风纯正、生活艰苦”几乎成了这所中学的烙印。学校交通闭塞,学生宿舍12-14人一间,楼道经常停水。很多家长前来就近租房,陪读现象普遍。浮山中学校长唐晓发做过统计,高一开始,有家人陪读的学生比例就占近50%。以这所高中为中心,周边一排的出租房围成半圆,小有规模,前来陪读的除了父母,还有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共计近千人。这个陪读圈带动着租房、买菜等诸多成本的上涨,“啥都比村里卖得贵”,被戏称为“枞阳的小香港”。

  小方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选择陪读3年。

  开学才两天,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语文、英语分班摸底考试。小方发现,别说松口气,学业压力反而更大了。英语考试结束后,他发现“不是一般的难,听力考得不好,看样子进提高班估计是无望了。”紧张的小方赶忙打听,哪些网站提供四六级听力的软件下载,“以后要好好在学校图书馆电脑上多加训练。大一以基础学科为主,这一年的成绩不仅关乎第二年的专业细分,也是拿到奖学金的基础。”

  小方习惯用手机在QQ空间里记录心情的点点滴滴。报到次日,小方写道:“校园大得超出预期,从门口往里走几十步就听不见一点车辆声响。到处流淌着不甚宽阔的河流,似乎可以感觉到溢出的水气。学校硬件那是没得说。但是要求好严格,如何发展我的爱好、如何同时拿到奖学金、如何面对众多同学,这都是问题。”小方告诉记者,“读高中时目标明确,高考成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但现在问号很多,我得一步步去解决,学会适应。”

  小方妈妈看得很清楚,在高手云集的名牌大学,自己的孩子显得渺小了,“一下子缩手缩脚起来”,“小方的确聪明,但现在他身边的同学头脑同样聪明。”

  报到当天的迎新家长会上,小方所在的学院负责人,用“梁山好汉重新排座次”提醒在座新生及时调整心态。“大学更多是自主式学习,这与你们高中的学习环境肯定有反差。摆正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新的问题,尽快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发现新生很容易产生学习不适应性,导致自信心不足。“有些家境不太宽裕的孩子特别容易自责,成绩没跟上时,心理包袱尤其重。加上从未离开校门的年轻人从各省份聚集在一起,大家生活习惯各异,人际关系紧张、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不在少数。”他随即补充道,这些现象很正常,不用刻意回避问题,大家要尝试自我疏导、与他人多沟通。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慢慢放手了。比如,大部分家长陪同孩子报到,这都无可厚非,但爸妈就不要爬上床帮忙铺被子了!”这句玩笑式忠告引起台下一阵笑声,小方的爸妈对视一眼,也扑哧一下笑了出来。

  入学新生,二成家境贫寒

  “助学帮困,并不仅仅着眼于当下的经济援助,更注重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小方的一位室友小王来自山东,同样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小王的想法很明确:“大学期间我要申请勤工助学,每个月自己赚取生活费。”记者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了解到,在近几年的入学新生中,贫困生约占20%。各类助学金在参考学习成绩的基础上,优先对贫困学生开放。此外,学校面向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岗位。

  读高中时,小方就拿过不少奖学金,也评过“校园之星”,“中学里有家家宜奖学金,1学年1000元,还有280元一年的颐和奖。”这些数额不大的奖励,对小方来说,也是切切实实的帮助。高考结束后,面向顺利通过高考但家境贫寒的家乡学子,枞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包括小方在内的70名学生,获得几千至上万元不等的助学金,捐赠者是当地多家企业的总经理。小方拿到了3000元,这笔钱很快就用来采购开学所需的日用品、衣物等。

  报到当天,小方爸妈不忘向院方咨询了奖学金相关细则。毕竟,大学奖学金不仅意味着荣誉,也减免了家庭的一部分负担。“最高的国家奖学金达8000元,院系奖学金在700-1500元不等。”小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说,对于家境不甚宽裕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助学金,平时勤工助学,加上成绩优异拿到奖学金的话,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基本能靠自己挣回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上海交通大学还推出了个性化资助调查表。表中的经济资助选项下多了“个性化资助”选项,包括语言能力、创业能力、电脑技能和校外兼职等,全部着眼于对学生将来的能力培养。“助学帮困,并不仅着眼于当下的经济援助,更注重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所帮助。物质上的援助毕竟只是一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观念更为关键。”学工办负责人说。

  这些资助与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经济基础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但贫困学子显然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条闯关之路不仅贯穿于求学期间,也会波及日后的求职等诸多环节。小方的父母很纠结:孩子是一路往上读,继续考研或者出国,还是本科一毕业就工作?同样纠结的小方,对于将来怎么走也感到茫然。

  “未来将会怎样?在更大的舞台上我能否成为佼佼者……4年后我又将何去何从?生活会是多彩的吧。愿时代的风柔和地吹拂我吧。”这是小方QQ空间里的心情记录,期冀与担忧混杂在一起。

稿件来源: 文汇报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