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剑升同志自从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三十余年如一日,一心扑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上,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一批又一批幼苗,用浓浓的炽爱温暖了数以千计的童心。在他的工作历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演绎着一个个执著务教的感人故事。
2010年秋,枞阳县实行教育体制改革,鲍剑升同志主动要求调到白梅乡最偏远的翼青小学工作。学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他认为,艰苦地方的孩子更需教师。你不去,我不去,那里的孩子怎么办?只要能为教育奉献,艰苦一点何足为惧?苦中自有乐。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近两年了,他一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教师中起表率作用。他除了狠抓学校业务管理和教研工作,还承担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任务。工作负担这样重,但他从未喊一声苦、叫一声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鲍剑升同志患上了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常常腰酸臂痛,不能久坐,板书时很不方便。身体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工作热情越来越旺盛。他认为,只要自己不退休,都要坚持教学。他常常戴上老花眼镜工作到深夜。平时,他和同志们说:“我干不了几年就要退休,现在不抓紧时间工作,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自己的事耽误了不要紧,但学生的学习一刻也不能耽误!”
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很多。鲍剑升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他都要找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班上有个叫王京的同学,父母常年在外,他随祖母生活,这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祖母不在家时,他就空着肚子到校。鲍剑升每次知道后,都要让他到家吃饭或掏钱买食物给他填饱肚子。有一次,王京同学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掉进淤泥里。鲍剑升看到后,马上找来自己的衣服和鞋袜,叫他立即换上,并不顾自己关节的疼痛,将王京的脏衣服在冰冷的溪水里洗干净。大多数留守儿童经济紧缺,没有钱买学习用品。鲍剑升同志经常掏钱给他们买书、买文具,有时还给他们付药费。他经常与在外地打工的学生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汇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和身心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方面的通讯费用也是他一笔不小的个人开支。付出是有限的,爱是无限的;有限的付出能够迎来无限的尊敬。正因为鲍剑升同志对学生付出了许多爱,所以学生把他当作自己敬佩的长辈,当作自己的“忘年交”,当作心目中的顶梁柱。“有困难,找我们鲍老师去。”学生经常这样说;“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许多家长感动地说。
鲍剑升对待学生就像慈父,对待同事就像兄长。2000年秋,一位叫邹文的师范毕业生刚分配到原孙畈中心小学任教。鲍剑升看到这位新来乍到的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着许多困难,就主动地帮助解决。他经常耐心细致地向他传授教学方法,帮助他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小邹的家远在其林,他不常回家。为了使他安心工作,鲍剑升极力地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每天下班后及节假日接小邹到家同吃同喝。就是这样持续了十年,鲍剑升始终不厌其烦。这在白梅乡有口皆碑,传为佳话。在鲍剑升同志的帮助下,小邹迅速成长,成为年轻的骨干教师,教学连年夺冠,多次受到县、市级领导的表彰,还被提升为年轻的教导主任。特岗教师曹妍家住铜陵县,刚到学校上班,不能适应环境。鲍剑升同志一面热心地指导她工作,一面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位年轻教师胆子小,晚上不敢单独就寝,鲍剑升同志就安排老伴夜间与她为伴。现在,曹妍同志已经适应了环境,安心工作,而且她所教的学科在全乡抽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我愿意一生守在山中。”鲍剑升同志三十年如一日,扎根贫困山区教育,没有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他用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认认真真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对山区孩子们的“爱”。(蒋骁飞严妍)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