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吴永生:甘苦寸心知

——《李白外传》创作记

时间:2012-06-17 08:22:06

  在长篇历史小说《杜牧外传》即将脱稿时,我萌生了写李白的想法;为此我征询不少师友特别是沈天鸿先生意见。沈先生沉呤着,说这是好事,但这个题材很难把握……我懂得先生言下之意,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太伟大了!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又铸就他复杂的心路历程:得意时藐视权贵,粪土王候,失意时又热衷功名,到处干谒,两皆渺渺时就沉迷道教,诗酒自娱……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李白最清醒的时候也就是他醉酒的时候,这也是“斗酒诗百篇”的由来。而不醉酒则往往是他糊涂之时。于是麻烦就跟着来了:金銮殿上,怎么能老是容忍一个醉酒的大臣“点卯”呢?就是今天党政部门也有中餐戒酒的说法啊。所以唐玄宗说李白不是做官的料,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杜牧外传》付梓后,我就这些想法,正式就教于责任编辑疏利民君。疏君大加鼓励,他说写李白重点是要凸显他的文学成就,同样的要有诗意和诗性……他还亲自为我搜集并购买有关资料,感动之余,益发坚定我写李白的信心!

  人物传纪方面,田一文先生所著《李白外传》已正式出版发行,惜我无缘一读。网络上的《李白外传》属另类,大约是把李白写成武侠式人物,作为一种文学尝试,也无可厚非。那么,我要写出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这是长篇小说动笔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经过慎思,我决定遵循传统的创作模式,追寻一代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刻化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太白先生形象,全景式地展现一千二百多年前,盛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就要求本书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围绕传主所发生的人和事,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既是文学样式的小说,又是那个时期真实的历史,演义的成分并不多。要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只能从人物关系上加以阐述:

  首先,李白是汉人,这是无庸置疑的!笔者断然摈弃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说法。

  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世孙,比唐玄宗大两辈,是真正的从叔祖,这是被大量史料证明的。但是,唐玄宗没有让他归宗。这既有历史渊源,又是玄宗妒忌心使然。尽管如此,作为艺坛领袖、皇帝———玄宗对李白是有大恩的,除“赐金还山”外,还敕赐“逢州吃州,逢县吃县”的金牒一面,让其成为“无冕皇帝”。此事虽不载正史,但是真实可信。综观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几乎游遍了中国,没有地方政府报销差旅费,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是家族终止了对他的经济援助。

  唐肃宗为什么要杀李白?公平地说,肃宗对统一国家有贡献,但观其作派又属可怜又很可笑的皇帝。他即位于战乱之际———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抢班夺权”,一方面要同逆胡争夺江山,同时又要防父皇(玄宗)复辟,还要防兄弟(永王)篡位。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自然对怀有“谋帝王之术”的李白高度戒备。偏偏李白又不审时度势,站到永王队伍里。肃宗略施小计就瓦解了永王军队,致胞弟毙命。这样的结局不管怎么说,都有亏“圣德”。因此,肃宗要找个替罪羊,他选中了李白。总之,肃宗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

  李白与杨玉环的关系。杨玉环是值得令人同情的女性,她有夫有家,偏偏被“重色”的皇帝公公看上了,她身不由已。老夫少妻,夫妻生活很难说得上和谐。她对宫庭大诗人李白产生一点情愫,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察觉李白在诗中把她比作赵飞燕,她更多的还是害怕,怕失去贵妃地位。她并没有谗毁李白,“赐金还山”是玄宗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李白与杜甫。他们的朋友感情是真挚的,尤其是杜甫,在肃宗执意要杀李白的紧急关头,他能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为李白求情,这是难能可贵的!李白从杜甫诗作中,也认定杜甫是知音,只不过某些方面不认同杜甫的一些提法而已。譬如李白被“赐金还山”,这应该是李白政治活动中第一次大蹭蹬,杜甫却说是“乞归优诏许”;其次是从永王东征,在李白是忠心报国,杜甫却说他是找饭吃才站错了队。杜甫是煞费苦心地为李白“遮丑”和“减罪”,李白却不买这个帐。这也是秉性自负和老人心态的使然,好像凡人赌气一样。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如处今天,杜甫得知李白不满,他一定会坐飞机来当涂看望李白,二人顶多是争几句,统一认识了就痛饮狂歌!

  李白与高适。他们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友情。高适是极有城府的诗人、政治家或曰野心家。他反对房“分置”的建议,也就是反对永王东征,从而博得肃宗欢心。特别是秉承肃宗意旨,坐镇淮南,瓦解和消灭了永王军队,更是踩着永王及其“谋主”李白们的肩膀往上爬,实属小人心态。他诬陷李白作《东巡歌》第九首,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与段七娘。李白一生有四次婚姻,即:原配夫人许氏;继室刘氏,不贤,“休夫”而去;山东鲁氏,不得永年;汴州宗氏,在救出李白后便潜心修道,二人友好分手。人们从李白赠段七娘一诗中,断定他们之间有“一夜情”,这是从李白“一面红妆恼杀人”的诗句中引伸而出,并举《杨叛儿》一诗为证。笔者认为,李白那么钟情七娘,七娘到晚年回到李白身边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笔者延续并深化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李白早年诗作“十丧其九,今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李阳冰序),这个“他人”应该也包含了段七娘。这是本书虚构的成份。

  李白与贺知章。是亦师亦父师友的亲密关系。与元丹丘、吴筠、玉真公玉、司马承祯是道友关系。与孟浩然是诗友关系,这些都无庸赘言了。

  本书所录《李白年表》及有关历史资料,主要依据郭沫若先生所著《李白与杜甫》,并对照有关史料大致相符。郭老是一代宗师,他治学严谨,此亦是学界共识。此外还参考了《全唐诗》、《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珍闻录》、《李白游秋浦》、《诗仙李白》等有关文史资料。由于史料充足,准备充分,所以动笔后几乎是一气呵成,初稿亦不过一个月,每天写八千字左右。期间生活规律全部打乱。没日没夜,兴来就写,下肢都浮肿了。幸亏我妻,她承担起照料我生活的全部责任。

  在创作的关健时刻,我与责任编辑疏利民通过一次电话。疏君说:关健的是第一稿,一定要把握好!我明白这就像地产商做楼房一样,毛坯房落成了,装修也就不成问题。而今,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丑媳妇又要见公婆了,要面对广大的读者……

  我心惕惕,不知所云。是为记。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