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构建创新平台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建立科技投入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凝炼科技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几年来,立足全县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市级科技攻关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获近千万元资金扶持。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推广和应用有前景的项目,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重点包装。及时捕捉国家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在项目申报工作中的各种信息,指导企业搞好项目的申报和储备工作,建立项目库。及时进行项目对接,指导企业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重点抓好新能源产业、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枞阳地域特色的产品。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激励企业创新的重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申请政府科技计划支持的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应达到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应不低于5%。建立科技决策、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同时做好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品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搭建科技平台,抓实科普宣传大力组织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科技赶集”、“百名专家进乡村学堂讲科普”、“防震减灾宣传”等全县大型科普活动。与县电视台合作举办科普大篷车栏目,每周播出2次。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方案和九个子方案。切实将科普宣传落到实处。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增强青少年的科技意识。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健全的信息网络,实现了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使信息渠道便捷、高效、安全、准确。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申报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2010年成立了县级农技协联合会,2009年成功申报了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县和省科技专家大院项目,汤沟等乡镇也分别成立了各类农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同时连续二次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连续三次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县。把县科技馆建设作为2011年县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目前科技馆建设进展顺利。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科学发展先进县考核指标体系的变化,重点抓发明专利的申请,在政策上激励,在手段上出新,加大专利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度,促进专利申报、授权到专利产品转化,使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好知识产权的执法工作,尊重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权”,利用好知识产权保护的“护身符”,切实维护专利人的独占权。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枞阳县专利资助办法》,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建立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大力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科技奖励、科技管理、专利资助、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以及鼓励干部职工投身科技服务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不断优化科技管理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创新。几年来,荣获国家、省、市县科技奖励20多项,申报专利近300件,已被授权的专利200多件,兑现专利资助资金8万余元。先后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发展省级知识产权培育企业1个,市级知识产权培育企业2个。
优化创新氛围,抓好环境营造。一方面加强科技宣传,适时编写科技动态简报、改版科技网站,创优科技工作环境,提高乡镇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创新要素进园区和企业,鼓励和引导创新企业、人才、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因素向园区集聚,科技计划项目向园区倾斜,科技服务资源向园区延伸。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针对产业领域中的创新瓶颈、技术难题,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纽带关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排忧解难,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