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着力实施活力工程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枞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实施党员队伍“活力工程”,激发出党员的勃勃生机,发挥了党员主体作用。
村里的干部谁来当, 党员群众来掂量
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村,关键在于村级班子。枞阳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把“育强选优管好用活”村干部特别是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工程”来抓,充分发扬民主,把选择权交给党员群众。在2008年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两推一选”,10%的村党组织和村党总支下属的所有党支部推行“直推直选”,党员参选率高达96%。这次换届,一次性成功,没有出现过去的“并发症”、“后遗症”,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村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经济报酬多与少,评议权交给党员群众。枞阳县出台了《关于对村干部实行“一诺双评三激励”量化考核的意见》,年初在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中,村干部就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公开承诺,年终考核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评议分值占考评总分30%,考评结果与村干部使用及报酬直接挂钩。
村里的大事谁来定, 党员代表先商议
2005年村级区划和组织设置调整后,村级规模扩大,党员人数过多,召开党员大会议事,往往议题分散、决策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切实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枞阳县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分区域、行业,由党员选出代表,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议事规则、程序和要求,畅通民主诉求渠道,商议村里重大事项,参与管理村级事务。议事会的工作流程为“进组入户、听取意见——提出建议、商定议题——集中回访、征求意见——开会商议、形成议案——提交到村、作出决定——监督实施、结果评议”,诸如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发包、公益事业建设等敏感和复杂的事项,在议事会成员配合下,得到了顺利实施。目前,党员议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到“五个一”,即一人一册,一事一记,一月一访,一季一议,一年一报。
村里的建设谁来干, 各类党员领着办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骨干是党员。枞阳县在全面实施“双向承诺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等“五大载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并全面推广了“党员领办制”,发挥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领办制”的具体做法有四个步骤:一是科学分类,公布待办。将党员议事会商议并经村党组织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划分为党务类、民生类、经济类、临时类、其它类,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布,让党员进行选择。二是作出承诺,主动承办。将党员划分为干部类、党员类、能人类、流动类、其他类,引导他们“对号入座”。领办事务的党员与村党组织签订《党员领办事务承诺书》,对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等作出承诺。三是把握重点,过程督办。议事会成员跟踪督查,定期报告,村党组织督促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四是综合情况,结果考办。年终召开党员大会,对党员领办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枞阳花卉协会吴多贵带领17名党员领办长河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花卉、苗木、盆景等,面积1700亩,现已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党员领办制”的推行,构筑了一条为民、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强化了党员意识,激发了党员工作热情,融洽了党群关系,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里的发展谁来帮, 城里党员来参加
近年来,枞阳县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让城里的党员参加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采取“1+X”的办法,实行“五联共建”,即领导联点、组织联建、党员联帮、党群联心、工作联创。目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680个,903名党员科级干部与贫困户攀上“亲戚”,1400多名机关党员与农民党员结为“兄弟”,258个村(居)党组织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成“亲家”,结对双方制定共建措施、签订共建协议。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县直单位党组织带领党员到结对村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上一堂党课,开一次联席会议,写一份科学发展建议书,办一件实事,帮扶一个贫困户。县劳动就业局党支部在结对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1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取得职业技术证书;县种植业管理局党支部与结对村按照“公司+农户”组织形式,传授专业技能,推广技术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党员的素质如何强, 三项机制来保障
提升党员素质,调动党员积极性,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前提与关键。为此,在实施“活力工程”中,枞阳着力健全教育培训、关怀帮扶、激励保障三项机制。
采取“三联五统”措施,即县乡村大联动,县直部门大联合,远程教育、电化教育、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大联通;统一组织领导、计划安排、资源配置、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组织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1234春播”培训计划,举办1000期“双技”培训班,培训2万名农村党员,培养300名大学生村干部,培训4000名乡村党员干部,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的文化层次、创业技能和服务本领。地处长江江心洲的长沙乡,创办乡村党员干部夜校,坚持每周两个晚上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收效明显。为建立健全关怀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采取“党费补助、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资助”等办法,筹集专项资金,建立了信息台账、结对帮扶、就业服务等九项制度。在激励保障方面,按照“一定三有”的要求,为1712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并实行“一乡一策”,落实了离任村干部待遇。在农民党员中开展了“十佳创业之星”、“十佳履岗践诺标兵”、“十佳流动党员”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使党员活动有场所、学习有阵地、娱乐有中心,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社会募一点、共建单位帮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5个。□
(作者为中共枞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稿件来源: 《江淮》杂志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