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综述

时间:2012-09-03 08:41:31

   我县自1995年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走过了18个春秋。多年来,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像春风雨露一样,浸润着枞川大地,悄然改变着这里的山、水、田、林、路等基础设施面貌。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区域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开发初衷,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在1995年开始实施“新少三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基础上,近十年相继完成了官埠桥镇、会宫镇、汤沟镇、金社乡、麒麟镇、周潭镇、钱桥镇等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区遍及沿江,环湖及后山区的12个乡镇。积极扶持新建了绿油油禽蛋、家国牧业、大地食品、天瑞实业、天胜蜂蜜专业合作社、铁铜蔬菜专业合作社、新安生态苗木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组织实施了横埠、麒麟、钱铺、陈瑶湖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优质粮油基地项目。截止今年8月,全县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5456.89万元,计改造中低产田37.7万亩,受益人口53.08万人。新建及除险加固水库15座,新建排灌站176座,疏竣或开挖沟渠798千米,完成衬砌渠道176.7千米,新建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8900余座,新建机耕路301千米,栽植农田林网折合面积1.52万亩,新建良种仓库、晒场2774平方米,购置农业机械设备295台(套),开展科技培训17.9万人次,添置农业仪器设备206台(件),实施科技示范推广17.4万亩,改善农技服务设施18处。

   通过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美化了农田生态环境,加快了科技推广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管理规范有序

   抓好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县农发办不断完善和总结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强化项目管理。县农发办根据区域布局,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和要求,对申请立项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专家评审,经具有相应资质或者专业水平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市农发办,进入市级项目库。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和法人负责制,确保开发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严格资金专管。开发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拨付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国库集中支付制。

  开发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近十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计改造中低产田37.7万亩,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两个,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测算,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76万公斤,油菜737.8万公斤,棉花57.2万公斤,其它农产品67.5万公斤,年新增总产值8970万元,项目区年人均增收170元。

   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建设,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的科学种田水平;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开展科技示范,增强了科技服务功能,推广了一批农业适用技术。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一大批种田能手承包、租赁项目区耕地,开展集约化管理,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

   生态效益。项目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改善了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综合防治,降低了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减轻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又起到了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作用,还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潘立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