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在线消息9月11日,中安在线美好安徽百县(区)行栏目组来到我县专访县委副书记王和胜。王和胜分别就枞阳县情、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民生工程、文化产业等方面回答了中安在线记者的提问。中安在线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注和好评。
王和胜首先介绍了枞阳的县情。介绍了近年来,枞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说,枞阳过去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口多、底子弱,财政比较穷。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抢抓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双轮驱动”、“三化同步”战略,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可以说实现了新的跨越,进入到全省县域分类考核一类县行列,去年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这顶“帽子”。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16%和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财政总量、质量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增幅位居安庆市第一。
今年1-7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亿元,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增长2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6亿元。
枞阳近几年的快速稳健发展,关键得力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实施“三化同步”战略,也就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兴县富民的目标。
王和胜指出,枞阳县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都作了许多积极的工作,亮点纷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区在我县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枞阳作为安庆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铜陵、池州跨江发展的联动区域,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经过近年来致力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和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坚持绿色承接、科学承接、提升式承接,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日益凸显,极大地推动了枞阳争先崛起的进程。
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也是为了人民群众,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王和胜指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自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民生工程在我县不断“扩容升级”,呈现出项目内容不断增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众实惠不断增大的“大民生”特点,民生工程这块蛋糕是越做越大。民生工程实施5年来,数量由20项到38项逐年递增,每年县财政安排的民生工程项目资金增幅均在20%以上,5年累计投入28.15亿元,县财政配套达3.53亿元。民生工程已经成为资金投入最大、惠及面最广、群众最关注的实事工程,2010、2011连续两年获得省“民生工程先进县”称号。
枞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度成为皖江文化的中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文化育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现在枞阳以“文章之府、山水城市”形象定位进行文化建设,把“培育枞阳地域精神,打造枞阳文化名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就是把枞阳深厚的文化资源加以创新和融合,转化为枞阳崛起的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王和胜说,对于枞阳未来的发展,我们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充满了信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枞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高春英)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