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前两年,国家宏观调控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后几年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变幻的经济风云,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由“又好又快发展”到“稳中求进发展”,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有效地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是谋略、是推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30.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8亿元,其中项目投资占比达到80%以上,近年来如火如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的建设已成为引领枞阳投资、激发投资活力的强劲臂膀。
大项目事关全局和发展长远
“十七大”以来,我县项目建设一改以往的“湖水微澜”状态,通过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展“县干联系重点项目制”等政策措施,抓住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战略机遇,实现了项目建设的“惊涛拍岸”。投资总量上已是“十六大”期间的5倍之多,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而没有能力建设的项目。全县新增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和3条水泥粉磨生产线;新增船舶生产能力近100万吨;新增纺织能力30万锭;新增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92万吨;建设基本农田15万亩。特别是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五纵四横”公路格局,济祁高速枞阳段、池枞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使我县的交通短板逐渐成为竞争新优势。
大项目拉动经济跨越起跳
招商数字显示,仅“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规模上工业项目186个,已建成投产项目155个,引进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2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91个。在乡镇功能区,过去上亿元的项目连想都不敢想,如今亿元项目也司空见惯,总投资10亿元的横埠食品工业园项目,投资3.5亿元的浮山旅游开发项目,芜湖新中基汽配城投资1.5亿元打造大桥物流园项目,一个个在乡镇落地生根,到2011年底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的乡镇达到6个。实施争取中央重大投资项目激励机制,2008年以来,我县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超千万元资金重大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以重大项目为主体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35%,平均拉动经济增长近4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县GDP年平均增长18%左右,重大项目建设居功甚伟。
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无论是招商引资的方向上,还是在重点项目的安排上,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握住项目的集群性带动、战略性引领和成长性培育等要点。项目建设与资源禀赋成功对接。8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6亿吨优质石灰石,50万吨粮食和10万吨棉花年产量,让全县资源性产业实现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以上,通过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让二、三产业比突破80%,使我县业已形成的六大主导产业呈集聚性发展,更具市场竞争力。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新性文化旅游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相继建设;非晶磁芯、皖江铸业、凯特电子、枞晨回转、亲水铝箔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的项目建成投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利于抢占市场制高点。在项目谋划上,“三农”产业物流园、文化产业园、岱鳌山文化旅游、浮山会展服务中心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项目前期工作已扎实开展。
大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民生
一大批关系城乡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民生工程项目由2007年的20项增加到2011年的38项,累计投入资金19.05亿元,县财政累计配套资金2.62亿元,受益人数达到35.3万人次,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已建成各类工程14500个。枞阳中学移址新建、枞阳县医院搬迁、凤凰山菜市场改造、以及大型黄梅戏编排等一些文化软实力项目的建设,让每年的政府十件实事工程更实、更好;同时莲花湖公园、旗山公园的建成开放,商业步行街、综合大市场的扎实推进,老城区的改造提升、羹脍赛湖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市民的幸福指数。这些重大项目如云行雨施,普惠大众,2011年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74元,比“十五”末净增3278元。刘静连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